大閘蟹有了“保護傘”,養殖戶吃上“定心丸”
發布時間:2022/1/21 9:29:11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黃正麗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大閘蟹有了“保護傘”,養殖戶吃上“定心丸”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三九寒冬,眼下正是海帶苗最為脆弱的時候,也是惡劣天氣最為集中的季節。在山東省榮成市愛蓮灣海域,成山鴻源水產公司的養殖工人們卻頂著嚴寒出海了。該企業辦公室主任盧勝強向記者解釋:“夾苗作業剛結束,就趕上了一場寒潮天氣,風浪破壞了很多海帶苗,得趕緊補苗。”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每年海帶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0%。對這里的海帶養殖戶來說,每年11月份開始在養殖區夾苗,至次年4月份開始收獲。這期間最怕的就是大風。風浪意味著減產,就需要雇傭工人出海補苗,而人工成本并不低。“好在有農業保險!”盧勝強這句話說出了眾多養殖戶的心聲。他所在的企業為9000多畝養殖海域投了“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支付了12.86萬元的保險費。截至去年11月份,保險公司的理賠款已經超過了保險費。隨著養殖技術和品種的改進,諸多養殖難題被逐步攻克,但極端惡劣天氣無法控制。而涵蓋海帶、紫菜、裙帶、龍須菜等經濟養殖藻類的政策性“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落地榮成,為海藻養殖企業構建了海藻產業生產風險保障。正如盧勝強所言,“這個保險,解決了我們公司的一塊心病。”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不斷加大農業保險創新,保障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風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據悉,2021年獎補險種達到60個,加上省級以上政策性險種23個,共計83個險種。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計劃財務處處長冷彩凌介紹,在省農業農村廳大力推進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山東農業保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多元化、跨越式發展,不僅涵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還涉及多種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去年11月26日,因異常天氣影響而遭受損失的東營市大閘蟹養殖戶張克華拿到了保險理賠款,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張克華說:“以前靠天吃飯,遇到災害天氣損失慘重,只能自己硬扛著,現在有了保險,心里可有底了。”記者了解到,張克華是當地最早一批投保戶,他給自己的222.4畝水面上了保險。作為東營市開辦的首個地方特色水產品保險品種,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考慮的是如何才能讓養殖戶投入最少的保費,獲得更大的保障。據了解,為充分利用保險工具分散風險,增強養殖戶抵御風險的能力,東營市出臺了《關于加快黃河口大閘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保險機構開展大閘蟹養殖保險,降低養殖戶經營風險的同時,每年還列支專項資金,對投保養殖戶進行補貼。東營市墾利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琦向記者介紹,大閘蟹養殖氣象指數保險是政策性保險,繳費按照“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方式,大閘蟹養殖戶僅需要拿小部分資金,市財政、區財政拿80%的資金,保險期限覆蓋黃河口大閘蟹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全時間段。東營市墾利區大閘蟹養殖面積達6萬余畝,作為試點,2021年大閘蟹養殖氣象指數保險完成承保面積10354畝。這意味著當地17.3%的大閘蟹有了風險“保護傘”。這讓張克華的心里變踏實了。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有了農業保險的支持,這位養殖大戶走得越來越有底氣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