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鮰魚養殖基地,一條條大魚在池塘撲騰,村民們忙著捕魚,一派豐收的景象。
去年以來,上蓋村堅持黨建引領,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主線,以群眾增收致富為切入點,深度挖潛村級池塘、水面等優勢資源,改造升級鮰魚養殖項目,通過成立產業聯盟黨支部,以“黨支部+合作社+養殖戶+農家樂”運營模式,帶動80余戶養殖戶實現年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多維整合 舊產業煥新容顏
上蓋村毗鄰峽江縣一小二型水庫,水資源豐富,村內多魚塘,適合發展水產經濟。過去一直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養殖。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才能激發村民的生產動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上蓋村黨總支書記姚文斌說。該村在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決定重點培育鮰魚特色水產養殖,積極打造鮰魚生態養殖基地。一方面激活自身“內力”,成立上蓋村鮰魚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自籌和村民入股的形式,投資100余萬元,對村莊內500余畝養殖水面、廢舊坑塘等閑置資源進行提檔升級,采用統購、統管、統銷的模式,推動養殖戶抱團發展;另一方面借好東風“外力”,用活用足各類扶持政策,加強與縣魚種場的技術合作,引進淡水池塘低碳流水養殖技術,將傳統魚塘開放式散養模式創新為循環池塘流水生態式圈養模式。養殖用水不僅僅可循環利用,產生的魚糞和殘存飼料等也可吸附收集,用作農田肥料,從而實現養殖污水零排放再利用,生態效益明顯。
黨建聚力 廢坑塘變聚寶盆
為更好地扶持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該村成立了產業聯盟黨支部,通過“黨建+”模式,構建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以專業合作社、坑塘養殖戶為支撐的“一核雙元”組織體系,實現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所有的重要事情,都要經支部集體研究討論,按照‘支部領辦、先行試點’的工作思路,穩步推動鮰魚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上蓋村產業聯盟黨支部書記姚潤生說。
該村扎實推進黨員“雙帶頭”致富工程,推行黨員、致富能人“1+1”“1+N”等幫貧帶富模式,全面推行“塘主”負責制,黨員干部分片認領到每戶養殖戶、每個池塘,“一塘一策”制定“作戰圖”,明確幫帶責任,確保精準“帶路致富”。同時,創新開展魚塘邊上的“主題黨日”,將學習陣地搬到鮰魚養殖基地,形成了黨員帶頭學技術,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的好傳統。村民姚海兵便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黨員嚴茂梅的幫助下,2021年,他家的10畝魚塘不僅增產豐收,收益更是翻了一番。
小小鮰魚不僅富了群眾,也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在村產業聯盟黨支部帶動下,合作社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盤活了村級集體經濟,拓寬了收入來源,今年預計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以上。
漁旅融合 塘疙瘩成香餑餑
“酸湯魚來了。”上蓋村農家樂里,村民姚義根為游客端上一盤盤菜肴。他高興地說:“游客可以來這里釣魚、吃飯、玩耍,我們每年至少增收3萬多元。”
在推進鮰魚養殖產業中,單一化生產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升級發展,如何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打造立體式產業經濟發展格局成了必由之路。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該村“兩委”創新工作思路,引進“漁旅”相結合的鄉村旅游新模式,因地制宜培育村級集體經濟新增長點,整體推動鮰魚產業提檔升級。由村產業聯盟黨支部牽頭,村民組建成立該縣第一家農家樂協會,借助省級生態村和3A級鄉村旅游景點品牌,利用村莊周邊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圍繞“一條魚”做活文章。以品牌建設推進“漁旅”融合,建立一批“一魚多吃”品牌農家樂,滿足不同游客的個性需求。同時,推出系列垂釣休閑、康養美食、生態住宿等特色服務事項,豐富旅游內涵。
如今,該村的塘疙瘩變成了香餑餑,鮰魚“游”出了富民大產業。“‘漁旅融合’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致富,切切實實地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成果。”姚文斌說。該村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進一步擴大了漁旅一體化的影響力,在漁旅經濟的催生下,整體帶動周邊楊梅、翠冠梨、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和提檔升級,起到了成方連片的輻射效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