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瑯岐田間活躍“科特派” 農戶“蟳”得致富經
發布時間:2022/5/13 17:09:40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黃正麗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馬尾瑯岐田間活躍“科特派” 農戶“蟳”得致富經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正值紅蟳(青蟹)幼苗投放的最佳時期,在馬尾瑯岐金砂管理區的福建同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連片的池塘像一面面明鏡,綿延向遠方。池塘旁,農戶們在3位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輕輕將蟹苗投放到早已準備好的海水池內,完成今年第一批青蟹幼苗投放。游動的幼小蟹苗,為企業全年的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當地群眾投下了致富新希望。 “這些蟹苗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良、無病害瑯岐本地品種蟹苗,具有個體大小均勻、抗病力強的優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黃薇介紹,經過5到6個月精細化養殖管理,紅蟳在10月份就能上市,預計畝產值能達到2萬元左右。 科技做靠山 企業發展有信心 看著隨著水花翻滾的蟹苗,福建同輝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先生終于松了一口氣。由于下雨,池塘里鹽度、PH值有變化,養殖戶這兩天都不敢輕易投苗,只得守著苗等科技特派員來。“專家來指導,有科技做靠山我就放心了!”他說。 2020年,林先生看中了閩江水,更是看中了“瑯岐紅蟳”的金招牌——2015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7年被端上廈門金磚國家峰會餐桌。他帶領同輝水產在瑯岐金砂投資建設紅蟳(青蟹)育苗基地,占地面積達120畝,發展瑯岐紅蟳養殖特色產業,以“共同富裕、共創輝煌”的理念服務鄉村振興。在瑯岐經濟區管委會的牽線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宋永康、副研究員黃薇以及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鎮組成科技特派員團隊,主動上門,為企業提供服務。 “要慢慢淡化海水池鹽度,讓幼苗適應一段時間再下池塘……”什么時候投苗、喂飼料、下池塘,黃薇講得仔細,養殖戶們聽得認真。“養殖注意事項專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讓我們不僅省心了,效益還得到顯著提升。” “瑯岐鎮位于閩江入海口,是淡咸水交匯處,獨特的水質、水溫、鹽度以及豐富的餌料,造就了瑯岐蟳的獨特風味,紅蟳水產品養殖成了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看到紅蟳種質優良,存活率提高了,農民收入增長,我很開心。” 黃薇說。 這一邊黃薇忙得不可開交,那一邊宋永康正帶著瑯岐鎮相關領導參觀基地,并指出當地紅蟳養殖業目前存在的發展瓶頸,為當地紅蟳的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產業振興需要政府、企業、科技多方努力。”宋永康說。 全鏈條服務 打造產業振興示范樣板 在瑯岐鎮,同輝水產紅蟳育苗基地的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10多家水產養殖場,它們也是科特派服務的對象。 “為助力瑯岐紅蟳產業振興,我們科研團隊打造了‘育繁推’全鏈條服務模式。”黃薇介紹,團隊陣容強大,成員分工明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馬凌波負責人工育苗選育工作,優中選優、良種選育,保護瑯岐紅蟳優質種質資源;黃鎮等高校教授創新探索不同的養殖模式,分階段采用土池、水泥池養殖;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技術總站給予推廣技術支撐……如今,通過將優質的蟹苗銷售給瑯岐當地養殖戶進行養殖,在當地水產養殖中廣泛應用各項技術,科特派在當地累計服務面積達3000畝。 除了用科技為全鏈條保駕護航,黃薇還在實驗室“搶先”一步養殖紅蟳幼苗,觀察不同周期紅蟳生長情況,尋找最合適的水產營養飼料,提前防治病害,為企業和養殖戶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養殖方案。 “目前,紅蟳成活率從10%上升到50%左右,畝產值平均在2萬元左右,最高可達3萬元,單季總產值預計能達200余萬元。”黃鎮說道。 據了解,紅蟳養殖已經在瑯岐鎮形成養殖規模,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帶動了村民就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新路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