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578號》,公布鏡鯉“龍科11號”、凡納濱對蝦“海興農3號”、櫛孔扇貝“蓬萊紅3號”、刺參“魯海2號”等26個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
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公告266個水產新品種,為有力推進水產種業振興、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種源保障。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緊緊圍繞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加快突破水產前沿育種技術,深入推進水產養殖重點品種聯合育種攻關,進一步完善水產新品種審定制度,不斷提升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578號
鏡鯉“龍科11號”等26個水產新品種,業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且公示期滿無異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現予公告。
附件1.2022年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
附件2.水產新品種簡介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2年7月9日
水產新品種簡介
(一)鏡鯉“龍科1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1-2022
親本來源:德國鏡鯉選育系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丹東英波鴨綠江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4年從遼寧丹東鴨綠江網箱養殖的德國鏡鯉選育系群體中挑選的500尾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成活率和無鱗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德國鏡鯉選育系相比,24月齡池塘和網箱養殖成活率分別提高14.8%和31.5%;無鱗個體比例提高23.3%,占比達60.0%;生長速度無顯著差異。適宜在全國水溫1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二)紅羅非魚“中恒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2-2022
親本來源:紅羅非魚馬來西亞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山東恒興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0年從馬來西亞引進的紅羅非魚后代群體中挑選出體表粉紅色且無紅斑和黑斑的2000尾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色和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體表粉紅色且無紅斑和黑斑個體比例達97.0%。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紅羅非魚馬來西亞群體相比,5月齡體重提高20.1%;與紅羅非魚中國臺灣群體相比,6月齡體重提高19.1%。適宜在全國羅非魚主養區水溫16~35℃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三)鳙“中科佳鳙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3-2022
親本來源:鳙長江武漢和黃岡段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黃石市富爾水產苗種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1993年從長江武漢和黃岡段收集的20000余尾野生鳙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頭長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雌核發育和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鳙相比,18月齡體重提高14.5%,頭長提高5.5%。適宜在全國水溫10~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四)軟鰭新光唇魚“墨龍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4-2022
親本來源:軟鰭新光唇魚云南雞街河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云南華大基因研究院、文山州水產技術推廣站、西疇縣養殖業服務中心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7年從云南雞街河收集的600尾野生軟鰭新光唇魚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肌間刺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軟鰭新光唇魚相比,24月齡體重提高30.3%;肌間刺弱化,復雜型肌間刺占比下降16.4%。適宜在云南、廣東和廣西等地區水溫13~26℃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五)烏鱧“玉龍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5-2022
親本來源:白烏鱧四川烏龍河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四川省浙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8年從四川烏龍河收集的966尾野生白烏鱧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體色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野生白烏鱧相比,24月齡體重提高24.8%;體表白色無黑斑且鰭條金黃色的個體比例提高13.7%,占比達96.7%。適宜在全國水溫15~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六)大黃魚“富發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6-2022
親本來源:大黃魚福建霞浦養殖群體
育種單位: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廈門大學、集美大學
簡介:該品種以2007-2008年從福建霞浦收集的2121尾養殖大黃魚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大黃魚相比,18月齡體重提高23.6%。適宜在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區水溫10~32℃和鹽度22~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七)凡納濱對蝦“海興農3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7-2022
親本來源:凡納濱對蝦“海興農2號”選育群體和凡納濱對蝦泰國群體
育種單位:湛江海興農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山大學、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4年從凡納濱對蝦“海興農2號”選育群體和凡納濱對蝦泰國群體中分別挑選的2600尾和200尾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采用家系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凡納濱對蝦“海興農2號”相比,110日齡體重提高13.5%,成活率提高10.0%;與泰國進口一代蝦苗相比,110日齡體重提高11.7%,成活率提高12.0%。適宜在全國水溫18~32℃和鹽度2~35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八)青蝦“太湖3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8-2022
親本來源:青蝦長江、淮河和珠江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3年從長江、淮河和珠江收集的124千克野生青蝦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江青蝦相比,150日齡體重提高28.7%;與青蝦“太湖2號”相比,150日齡體重提高5.0%,其中雌蝦體重提高33.3%。適宜在全國水溫8~35℃和鹽度0~6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九)羅氏沼蝦“南太湖3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9-2022
親本來源: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核心育種群體與羅氏沼蝦孟加拉群體
育種單位: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簡介:該品種是以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的核心育種群體和2007年從孟加拉引進的羅氏沼蝦后代群體中分別挑選366尾和73尾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成活率為目標性狀,采用家系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相比,150日齡體重提高21.2%,成活率相對提高5.1%。適宜在全國水溫22~32℃和鹽度0~3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十)擬穴青蟹“東方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0-2022
親本來源:擬穴青蟹海南文昌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3年從海南文昌海域采捕的擬穴青蟹野生群體中挑選的540只已完成交配的雌性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5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擬穴青蟹相比,6月齡體重提高15.2%。適宜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水溫18~28℃和鹽度5~35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十一)櫛孔扇貝“蓬萊紅3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1-2022
親本來源:櫛孔扇貝“蓬萊紅2號”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9年從櫛孔扇貝“蓬萊紅2號”群體中挑選的5360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閉殼肌重和殼高為目標性狀,采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輔以閉殼肌性狀高通量活體測定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櫛孔扇貝相比,18月齡閉殼肌重和殼高分別提高52.3%和13.5%;與櫛孔扇貝“蓬萊紅2號”相比,18月齡閉殼肌重和殼高分別提高20.3%和4.5%。適宜在我國櫛孔扇貝主產區水溫-1.5~26℃和鹽度23~34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十二)海灣扇貝“海益豐11”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2-2022
親本來源:海灣扇貝山東萊州和青島膠南養殖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煙臺海益苗業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1年從山東萊州和青島膠南海灣扇貝養殖群體中收集的1000枚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色、殼高和耐溫性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經連續7代選育而成。殼色為紫色。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海灣扇貝相比,8月齡殼高和成活率分別提高16.8%和15.3%;與海灣扇貝“海益豐12”相比,8月齡殼高和成活率分別提高10.7%和8.2%。適宜在山東、河北和遼寧等沿海地區水溫5~28℃和鹽度25~33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十三)刺參“魯海2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3-2022
親本來源:刺參山東丁字灣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山東黃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威海圣航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6年從山東丁字灣海域采捕的野生刺參群體自繁后代中挑選的460頭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重和耐低鹽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鹽度16~34的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刺參相比,24月齡體重和成活率分別提高22.5%和26.8%;與刺參“魯海1號”相比,24月齡體重和成活率分別提高12.1%和10.8%。適宜在我國刺參主養區水溫2~30℃和鹽度20~34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十四)刺參“華春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4-2022
親本來源:刺參山東崆峒島、海陽、榮成和青島膠南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魯東大學、山東華春漁業有限公司、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煙臺海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7-2008年從山東崆峒島、海陽、榮成和青島膠南海域收集的796頭野生刺參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高溫耐受力和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刺參和刺參“崆峒島1號”相比,12月齡32℃下養殖7天成活率提高33.3%和30.0%;19月齡成活率分別提高49.5%和47.0%,體重分別提高29.0%和5.7%。適宜在我國刺參主養區水溫2~31℃和鹽度24~34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十五)中間球海膽“豐寶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15-2022
親本來源:中間球海膽大連旅順養殖群體、大連凌水和山東榮成雜交后代養殖群體
育種單位:大連海寶漁業有限公司、大連海洋大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0年分別從大連旅順養殖群體、大連凌水和山東榮成雜交后代養殖群體中挑選的650只和160只個體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連續4代選育而成。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中間球海膽和中間球海膽“大金”相比,19月齡體重分別提高25.8%和10.9%。適宜在我國遼寧、山東、福建等地水溫4~20℃和鹽度28~35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十六)合方鯽2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1-2022
親本來源:(日本白鯽♀×紅鯽♂)♀×日本白鯽♂
育種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岳麓山水產育種科技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引進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5代群體選育的日本白鯽(♀)與從湘江采捕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5代群體選育獲得的紅鯽(♂)的雜交子代為母本,以2008年湖南師范大學保存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5代群體選育獲得的日本白鯽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即為合方鯽2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合方鯽”相比,12月齡體重提高55.8%。適宜在我國水溫5~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十七)雜交鱘“京龍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2-2022
親本來源:西伯利亞鱘♀×施氏鱘♂
育種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鱘龍種業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1999-2004年從歐洲引進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群體選育獲得的西伯利亞鱘為母本,以1998-2002年從黑龍江流域收集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群體選育獲得的施氏鱘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即為雜交鱘“京龍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和父本相比,12月齡體重分別提高22.0%和26.0%。適宜在我國水溫4~28℃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十八)雜交鱧“雄鱧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3-2022
親本來源:烏鱧(XX)♀×超雄斑鱧(YY)♂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佛山市南海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南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7年從山東微山縣南四湖漁業有限公司引進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群體選育獲得的烏鱧雌魚(XX)為母本,以2005年從廣東珠江水系收集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4代群體選育的斑鱧雄魚(XY)與通過性別控制技術誘導產生的生理雌魚(XY)交配獲得的超雄斑鱧(YY)為父本,經雜交獲得的F1,即為雜交鱧“雄鱧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烏斑雜交鱧”相比,7月齡體重提高26.2%,雄性率為93.0%。適宜在我國水溫1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十九)大菱鲆“多寶2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4-2022
親本來源:大菱鲆生長快群體♀×大菱鲆耐高溫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煙臺開發區天源水產有限公司、威海市中孚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02-2003年從英國、法國、丹麥和挪威引進的大菱鲆為基礎群體,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1代群體選育和3代家系選育獲得的大菱鲆生長快群體為母本;以耐高溫為目標性狀,經1代群體選育和3代家系選育獲得的大菱鲆耐高溫群體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1代,即大菱鲆“多寶2號”。在水溫10~25℃的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大菱鲆相比,15月齡體重提高30.6%,成活率提高26.7%;與大菱鲆“多寶1號”相比,15月齡體重提高16.2%,成活率提高11.3%。適宜在我國大菱鲆主養區水溫10~23℃和鹽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二十)金鯧“晨海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5-2022
親本來源:(卵形鯧鲹♀×布氏鯧鲹♂)♀×卵形鯧鲹♂
育種單位: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湖南師范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海南大學
簡介:該品種是以1996年從廣東收集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3代群體選育獲得的卵形鯧鲹(♀)與1995年從臺灣收集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4代群體選育獲得的布氏鯧鲹(♂)雜交獲得的子一代為母本,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3代群體選育獲得的卵形鯧鲹為父本,經雜交獲得的F1,即為金鯧“晨海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和父本相比,4月齡體重分別提高14.9%和23.6%。適宜在我國沿海地區水溫21~31℃和鹽度18~32的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
(二十一)凡納濱對蝦“渤海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6-2022
親本來源:凡納濱對蝦“廣泰1號”選育系♀×凡納濱對蝦厄瓜多爾選育系♂
育種單位: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5年從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保存的凡納濱對蝦“廣泰1號”和厄瓜多爾引進的群體為基礎群體,分別經連續4代家系選育獲得的生長快速兼耐高鹽和耐高鹽兼生長快速的群體為母本和父本,經雜交獲得的F1,即為凡納濱對蝦“渤海1號”。與母本和父本相比,仔蝦鹽化(鹽度從30升至55)成活率分別提高15.8%和21.2%;在鹽度50-60養殖條件下,140日齡成活率分別提高14.5%和18.6%,體重分別提高10.8%和15.8%。適宜在我國水溫18~32℃和鹽度30~60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二十二)凡納濱對蝦“海茂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7-2022
親本來源:凡納濱對蝦美國PRIMO選育系♀×凡納濱對蝦美國SIS選育系♂
選育單位:海茂種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金海角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卓越海洋集團有限公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6年從美國普瑞莫種蝦(PRIMO)公司引進和美國蝦改良系統夏威夷有限責任公司(SIS)引進的凡納濱對蝦群體為基礎群體,分別經連續2代家系選育獲得的抗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生長快選育系為母本和父本,雜交獲得的F1,即凡納濱對蝦“海茂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相比,110日齡體重提高18.5%,成活率無顯著差異;與父本相比,成活率提高15.8%,體重無顯著差異。適宜在我國水溫18~32℃和鹽度2~35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二十三)長牡蠣“海大4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8-2022
親本來源:長牡蠣殼橙選育系♀×長牡蠣“海大1號”選育系♂
育種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1年從紫殼色與黑殼色長牡蠣雜交后代中獲得的橙色突變體并以橙殼色和殼高為目標性狀、經連續3代家系選育和5代群體選育獲得的殼橙選育系為母本,自2014年以長牡蠣“海大1號”為基礎群體并以殼高為目標性狀、經連續6代群體選育獲得的選育系為父本,雜交獲得F1,即為長牡蠣“海大4號”。 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相比,10月齡體重提高62.5%,成活率提高11.5%;與父本相比,10月齡體重提高12.2%,成活率提高16.6%。適宜在我國黃渤海區域水溫5~28℃和鹽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二十四)長牡蠣“前沿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2-009-2022
親本來源:長牡蠣二倍體選育系♀×長牡蠣四倍體選育系♂
育種單位:青島前沿海洋種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乳山市海洋經濟發展中心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1年從青島鰲山灣收集的2150枚長牡蠣個體為基礎群體,以殼高為目標性狀、經連續6代群體選育獲得的二倍體長牡蠣選育系為母本;以采用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制備四倍體后并以殼高為目標性狀、經連續6代群體選育獲得的長牡蠣四倍體選育系為父本,經雜交獲得的三倍體F1,即為長牡蠣“前沿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母本相比,14月齡殼高提高15.4%,體重提高16.8%;與父本相比,14月齡殼高提高20.2%,體重提高22.4%;三倍體倍化率為100%。適宜在我國黃渤海區域水溫5~28℃和鹽度20~35的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
(二十五)翹嘴鱖“武農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4-001-2022
親本來源:翹嘴鱖長江湖北嘉魚江段野生群體
育種單位: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簡介:該品種是以2010年從長江湖北嘉魚江段采捕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4代群體選育和1代異源雌核發育獲得的翹嘴鱖子代雌魚(XX)為母本,以性別控制技術誘導雌核發育翹嘴鱖子代獲得的生理雄魚(XX’)為父本,經交配繁殖獲得的F1,即為翹嘴鱖“武農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翹嘴鱖相比,7月齡體重提高22.0%,雌性率為99.7%。適宜在我國水溫2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二十六)虹鱒“全雌1號”
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4-002-2022
親本來源:虹鱒朝鮮和美國群體
育種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簡介:該品種是以1959年和1983年從朝鮮和美國引進并以體重為目標性狀、經連續2代家系選育和2代雌核發育獲得的虹鱒子代雌魚(XX)為母本,以性別控制技術誘導雌核發育虹鱒子代獲得的生理雄魚(XX’)為父本,經交配繁殖獲得的F1,即虹鱒“全雌1號”。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虹鱒和虹鱒“水科1號”相比,22月齡體重分別提高19.3%和10.2%,雌性率為96.7%。適宜在全國水溫7~20℃和溶氧6mg/L以上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體中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