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活,則全盤活。會山鎮溪仔村是我市最為偏僻的行政村,檳榔和橡膠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收入結構單一。從去年6月開始,溪仔村致富帶頭人盤開壯依托資源優勢,不斷探索“蝦稻共生”種養循環發展新路子,帶領村民找到了綠色發展的“致富密碼”,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盛夏時節,走進會山鎮溪仔村壯壯稻蝦養殖基地,“稻蝦共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綠油油的稻田連接成片,小龍蝦在稻田的溝渠內自由生長,和諧共生之中,蘊藏著的是增收致富、鄉村振興。
“原來這塊是我們村的水稻田地,然后我們去外面看到人家現在養殖這個澳洲龍蝦,感覺有錢賺,所以我就帶動我村的盤鄉的三位大學生和一名退伍軍人入股經營。”瓊海市會山鎮溪仔村壯壯稻蝦養殖基地負責人盤開壯告訴記者。
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盤開壯在通過調研學習,向當地農民詢問經濟效益和技術之后,盤開壯立即回村創建了“壯壯稻蝦生態養殖基地試驗田”。養殖基地與山泉水相鄰相通,生態環境絕佳無污染,水草豐茂翠綠,加上當地村民喜愛炒田螺這一道美食,盤開壯因地制宜,創新發展了“山泉水+水稻+小龍蝦+田螺”的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就是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和田螺,稻田可以為蝦螺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和充足的餌料,蝦螺可以吃蟲、除草、松土、凈化水質,蝦螺的排泄物還可以作為稻谷的有機肥,實現稻田無化肥、無農藥、無激素、無污染,兩者互依互補,形成“一水兩用、一田雙贏”的發展新模式,促進了環境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循環利用,加速鋪開綠色、生態、環保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盤開壯說,村子這邊的條件很好,他們用了山泉水進行養殖,龍蝦非常干凈。
“蝦稻共生”是一種新型種植模式,但是也是個精細活,適時捕撈、保護好水草、調節水質和水位,以及病害防控等工作,都需要科學管理,才能確保不發病不死草,穩產增收。
瓊海市會山鎮溪仔村壯壯稻蝦養殖基地技術員陳玨彬介紹,他們很注重蝦的日常的管理,早上過來要檢查,看蝦的體態,從它們的體態判斷是不是有什么病變之類,如果發現有病變,就把水質調到常規狀態。
“稻蝦共生”不與糧爭地,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調動農民養殖生產積極性,有效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產業升級,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壯壯稻蝦生態養殖基地試驗田”成立以來,基地共計吸收30多人次在基地就業,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實現村民就地就業,更是為溪仔村鄉村振興工作夯實了基礎。
“一只蝦”正逐步成為溪仔村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桿。截止目前,首期20畝“壯壯稻蝦生態養殖基地試驗田”養殖的澳洲小龍蝦已順利上市銷售,市場零售價格達到70元一斤,已經出售1600斤。此外,基地還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抖音將小龍蝦日常養殖、農戶割稻谷等進行直播,進一步擴大了宣傳面,讓更多的網友從抖音直播中了解基地的日常情況,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盤開壯表示,他們在村委會商討過了,現在的目標 是再擴大50畝養殖基地,也是套養水稻和淡水澳龍蝦,實現綠色的循環供養。
田還是那塊田,變的是種田的理念。如今干勁十足的盤開壯,正通過擴大承包面積、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稻蝦產量等方式,力爭在發展“蝦稻共養”產業上再打一場漂亮仗。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