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長江現代農業園區,內江農科院首個水產種業科技園正在建設。選育池里,100萬尾白烏魚魚苗歡快暢游,未來這里將設立種質資源保存區、苗種繁育區、稻漁綜合種養區等功能區。
白烏魚,又叫白甲烏鱧,是烏魚家族中的一個特殊品種。近日,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26個經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誕生在內江的烏鱧“玉龍1號”入選。
烏鱧“玉龍1號”這次通過審定,意味著四川省主持選育的水產新品種實現了零的突破,也將有力促進內江特色水產產業的長足發展。
內江農科院水產種業科技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打撈白烏魚。唐廣 攝
歷時近20年
白烏魚遺傳特征逐漸穩定
內江市是白烏魚原產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內江市市中區的農民就在烏龍河里發現了白烏魚,并捕撈回魚塘飼養。內江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所長吳俊介紹,與普通烏魚相比,白烏魚通體透白,體型呈長筒狀,不僅有顏值優勢,肉質口感也很好,鮮嫩爽滑。
2003年開始,吳俊帶領團隊開始進行白烏魚的親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等工作。數年時間里,他和團隊成員先后在內江市市中區永安鎮、東興區田家鎮等地建成水產科研示范基地和繁育基地,為白烏魚養殖推廣搭建科技支撐。
以白烏魚的“住處”為例,針對白烏魚易受病毒和細菌侵襲的情況,吳俊團隊特別設計了一套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白烏魚被養殖在繁育大棚內的圓池里,池里廢水排到繁育基地外圍,在這里,大片的池塘內栽種著伊樂藻、苦草等可以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等到池塘里的水最終達到循環利用的標準,提灌設備再將水再次注入園池,實現了養殖環境的可控性。
一個水產新品種必須具備較強的遺傳穩定性。“白烏魚2年為一代,前后歷經了5代,遺傳性狀變得相對穩定,才具備申報新品種的資格。”吳俊介紹,2018年,他們繁育出的白烏魚終于具有了生長速度較快、體表呈白色等穩定的特征,“玉龍1號”由此誕生。
2018年,內江農科院開始白烏魚新品系的小規模試驗性養殖。2020年,內江農科院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育種單位攜手,籌備國家水產新品種申報工作,最終于不久前成功獲批,成為四川省主持選育的首個水產新品種。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芯片’,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吳俊表示,目前內江白烏魚產業發展以市中區永安鎮、朝陽鎮、凌家鎮為核心區,已經輻射龍門鎮、白馬鎮、全安鎮3個鎮的18個村。
內江農科院正在建設的該院首個水產種業科技園航拍圖。唐廣 攝
多元品牌開發
白烏魚“游”出復合產業鏈
7月24日,內江市市中區永安鎮糖房坳村,村民陰金友正在魚塘里打撈白烏魚。正是看到了白烏魚養殖產業的前景,他于2019年回到了家鄉,開始養殖白烏魚。
“目前我們家庭農場養殖了100余畝白烏魚,年產量5萬余斤。”陰金友說,這里養的白烏魚主要銷往四川、重慶等地,年產值超過300萬元,還帶動本村5名農戶就業,每年人均增收上萬元。
目前,內江白烏魚養殖規模已有1.5萬畝,規模性生產企業20余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年產值約1.1億元。
“通過國家水產新品種的審定,讓白烏魚產業有了走向全國的資本和底氣。”內江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樊威介紹,有了“身份證”,白烏魚可以進一步在全國范圍推廣養殖,有利于開拓水產類的新市場,以地標類產品的形象走向全國。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內江正謀劃進一步做大做強白烏魚產業。
“做大產品系列,內江現已開發出多肽速溶粉、風味白烏魚、白烏魚面條等深加工產品。”樊威說,作為白烏魚加工技術支撐單位,內江農科院正與成都大學開展合作,不僅要把白烏魚特色餐飲推上全國消費者餐桌,還將推動一系列白烏魚加工新產品陸續上市。
白烏魚產業鏈的延伸,還需要更多的業態來支撐。內江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所長吳俊表示,內江農科院將繼續探索優化產業布局,選擇產業適宜的承載地區,凸顯白烏魚強鎮、強村、強農特點,推動建設一批苗種、產業聚集區,形成產業優勢。
特色水產還將與文旅產業相互融合。內江計劃把白烏魚養殖與餐飲、垂釣、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以白烏魚展示、博覽為主導產業,打造白烏魚觀光旅游產業園區,進一步提升白烏魚的品種知名度,挖掘產業潛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