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海水養殖魚類產量為174.98萬噸,其中花鱸產量約19萬噸,是我國第二大海水養殖魚類。花鱸為長壽命周期魚類,通常出售的商品魚體長25cm~40cm,最長可達到100cm。當親魚魚體達到60cm左右時,性腺開始成熟。黃渤海海區花鱸群體9-11月產卵,絕對懷卵量為30萬~220萬粒,產卵水溫為18℃~20℃。東海和南海花鱸種群在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繁殖,產卵水溫為18℃~22℃。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黃海、渤海花鱸群體在南海水域養殖具有顯著生長優勢,能夠很好攝食顆粒飼料。
一、主要養殖區域及特點
我國花鱸養殖區域較廣,除了臺灣省(未統計)和上海市外,其他沿海省區均有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山東、浙江等省區的沿海地區(圖1),其中珠江口地區是我國花鱸養殖與加工主產區,年生產量占我國花鱸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廣東省珠海市位于珠江口地區的咸淡水交匯處,為花鱸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花鱸養殖、加工、流通的重要城市,2019年,珠海市獲得“中國海鱸之都”稱號。經統計,截至2020年,珠海市從事花鱸產業的人數超過1萬人,養殖戶7200余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家,加工廠19家。該市花鱸養殖面積達到2.6萬~3.1萬畝,年產量10萬~12萬噸,是我國花鱸最大的養殖區與加工主產區。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是“中國海鱸之鄉”。據了解,經過多年發展,白蕉鎮海鱸養殖面積超過3萬畝,全年總產量約15萬噸,已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海鱸生產基地、交易集散中心。通過養殖海鱸,無數農民實現脫貧致富。近年來,海鱸銷售市場遍布全國各大城市,還出口到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國家,成為中國漁業的一張閃亮名片。當前,海鱸產業已形成集種苗、繁育、養殖、生產、加工、倉儲、冷鏈、運輸及貿易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白蕉新港片區正在建設“以白蕉海鱸綜合加工生產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白蕉現代冷鏈物流園。隨著海鱸深加工技術的不斷提升,產品不斷豐富,2009年“白蕉海鱸”成為珠海首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白蕉海鱸”產業將迎來百億元規模,有望打造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現代漁業最具地域特色、競爭力最強的品牌之一。
現階段,我國花鱸養殖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南北接力”繁育和養殖模式:親本主要來自黃渤海地區,在福建(漳州、寧德等)和浙江(寧波象山港)進行人工繁育,受精卵運至福建漳州或廣東澄海進行孵化和仔魚培育,中間培育及商品魚養成主要以廣東珠海為主,最后成魚銷售至全國各地。整體來講,我國花鱸養殖業已形成了包括種質保存、苗種繁育、苗種培育、成品養殖以及加工、流通與銷售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二、產業存在問題
1. 苗種。目前,每年國內花鱸苗種市場需求量約為10億尾,且需求逐年增加,但是花鱸種苗嚴重短缺,且質量參差不齊。我國花鱸苗種來源主要包括野生海捕魚苗和人工育苗兩種途徑,野生海捕魚苗原產于黃渤海域的野生花鱸親魚種群,面臨數量年際波動大,親本種魚繁殖性能降低,野生苗種數量減少等問題。在人工育苗方面,人工苗種主要由零散的個體生產戶提供,苗種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大型花鱸苗種繁育企業。此外,因為缺乏科學選育,累代繁殖之后性能退化嚴重。調查研究表明,無論是野生苗還是人工苗,近年來,苗種質量普遍存在規格不均勻、殘食嚴重、攜帶病毒與發病率高、養殖成活率低(30%~50%)等問題。
廣東省是我國花鱸養殖第一大省,然而省內花鱸苗種對外依存度太高,限制了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經調查,珠海地區養殖花鱸人工苗種幾乎全部來自于浙江和福建,野生苗種來自于山東,花鱸苗種的高依存度導致種源不可控、苗種質量不可控、市場不可控、運輸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例如,2019年,由于苗種短缺,3公分苗價格飆升到1.5~2元/尾,斗門地區花鱸養殖空塘率一度達到5000畝以上。
2. 種質資源。國內學者利用AFLP、細胞色素b和和D-loop區序列、微衛星標記等多種方法,對我國不同海域花鱸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分析,整體上認為中國花鱸群體間遺傳變異不大。各海域群體中,廣西北部灣群體可單獨成群,黃渤海和東海群體可分為“北方群體”和“南方群體”兩支,其中珠海群體和北方群體的親緣關系更近。一方面花鱸養殖業部分從業者對人工養殖花鱸管理不善,導致養殖群體逃逸嚴重,嚴重污染野生花鱸基因資源;另一方面“南北接力”人工繁育與養殖的產業模式導致南北方種質資源混雜。
花鱸種質退化嚴重、病害增多等問題的涌現,使得優良品種的培育迫在眉睫,但花鱸遺傳育種起步晚,相關基礎研究薄弱,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學育種技術體系,因此,開展花鱸種質保存、資源鑒定和良種選育工作勢在必行。目前,山東建有國家級花鱸原種場(山東威海裕隆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省級花鱸良種場(東營市利津縣雙瀛苗種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也有建有國家級花鱸良種場(閩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福鼎市),廣東作為花鱸第一養殖大省,在良種選育方面與山東、福建等省份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亟需建立本省的花鱸良種場,為廣東省開展花鱸優質苗種繁育和良種選育提供硬件支持。
3. 養殖模式。我國花鱸養殖主要有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兩種模式。珠海地區花鱸養殖普遍采取土塘高密度精養模式。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畝產量由原來的5000斤/畝提高至現在的10000~15000斤/畝,單位水體投餌也隨之大幅度升高,養殖水環境持續惡化嚴重。花鱸土塘養殖放養密度高,整體養殖技術跟不上,科學養殖意識薄弱,也是導致近年來花鱸病害頻發主要因素,致使花鱸養殖產業損失嚴重。此外,花鱸主養區域,特別是白蕉等區域養殖水體抽排過多,導致養殖區內河富營養化,養殖水體、土壤污染嚴重,難以維持可持續發展。
三、產業問題解決策略與途徑
1. 做好花鱸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鑒定工作,建立花鱸種質資源庫,建設省內花鱸良種場。以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共享利用”為主線,廣泛收集花鱸種質材料,開展花鱸種質資源的鑒定與評價,建立廣東省花鱸活體種質資源庫,為打好水產種業翻身仗、實現建設種業強省目標提供材料保障。
2. 加快推進花鱸繁殖和苗種培育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工作,穩定苗種的品質和市場供應。支持大型花鱸苗種繁育企業發展,在粵東地區等建設苗種繁育場,保證市場苗種供應量。加強花鱸生殖調控基礎研究,提高花鱸繁殖科技水平和條件,改善親魚繁殖效率。開展花鱸苗種培育的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建設,提升苗種質量。
3. 加速推動花鱸養殖模式升級,實現綠色、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國家“十四五”時期規劃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水產養殖被認為是可以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產業。水產養殖的碳排放量不僅遠低于其他陸生動物蛋白的生產方式,本身還具備捕碳、儲碳的獨特“碳匯”功能。基于“雙碳”戰略,在維持花鱸池塘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充分利用微生態水調控技術,改善花鱸養殖水環境,減少病害發生,提升花鱸品質,減少尾水排放;進一步開發花鱸和其他物種的多營養級混養模式,提高營養素再利用水平,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探索花鱸深水網箱養殖模式,推進海洋“深藍”領域發展;推進“漁光互補”模式在花鱸池塘養殖中的應用,實現“漁、電、環保”三豐收;加強尾水生態處理系統研發與應用推廣,實現尾水循環利用。
四、養殖前景
花鱸作為目前海水池塘和抗風浪網箱主要養殖品種,品質好,產量高,市場前景良好。我國每年出口花鱸3萬噸左右,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對日本和韓國的出口量占總出口比例的80%以上。花鱸市場從建立到逐步壯大,支撐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配套體系、組織架構等已經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和優化。在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技術支撐和全國性協會的組織協調下,產業的空間布局和運作模式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花鱸的養殖技術發展至今,在養殖管理和苗種方面已趨成熟,不同養殖戶的養殖方式也逐漸相同。保證產品質量來保持市場競爭優勢,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廣東省內一些水產養殖龍頭企業正在加快籌建花鱸省級良種場,花鱸苗種生產不斷向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包括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在內的多家研究所、高校和企業正加快聯合攻關,培育生長快、抗病抗逆強、品質優的花鱸新品種。國家有關水產養殖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帶動花鱸生態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等養殖模式加快升級,實現花鱸產業的綠色、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文|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楊文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趙超 閆路路 張博 邱麗華 王鵬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