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海南自由貿易港第十四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發布,本次共發布5項制度(集成)創新成果,包括:“中國洋浦港”船籍港制度集成創新、離島免稅商品全流程溯源管理、“零關稅”進口商品全流程監管模式、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跨省協同跨國引育新路徑、創設省級統一的類案裁判指引制度。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蔣志敏在會上介紹,“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跨省協同跨國引育新路徑”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與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攜手推進海洋水產種業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嘗試,也是自由貿易港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跨省協同跨國引育模式創新方面的首次合作。
三大創新點
“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跨省協同跨國引育新路徑”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臺共享,暢通“南北引育”新路徑。崖州灣科技城充分發揮國家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戰略優勢,利用海南優越的光熱條件,加強與煙臺片區跨區域水產種質資源引育聯動,為水產新品種研究提供充足的種源供應,積極推進水產品種早育技術研究合作,為壓縮生長周期,實現全年不限時段、跨緯度養殖、按需供應、陸海精準接力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二是南北協同,構建“雙鏈融合”新機制。搭建科研機構、人才、企業南北協同共享創新平臺,圍繞水產種業開展聯合科技攻關。發揮海南“早繁”苗種優勢,推動石斑魚等海南特色苗種供應鏈經驗“北上”,帶動煙臺片區企業利用北方苗種繁育空窗期發展南海名貴水產苗種繁育養殖;同時,促進傳統優勢品種“南下”,探索“北魚南繁、南繁北養”跨區域苗種合作新模式。
三是產權共護,探索水產種業知識產權新路徑。依托崖州灣科技城分子檢測實驗室和煙臺大學基于人工智能的表型分析技術平臺,探索共建水產新品種DNA指紋庫;依托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和煙臺片區海洋知識產權中心,探索建立包括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四合一”知識產權在內的“聯動維權”服務體系,推進南北“一體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初步成效體現在三方面
“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跨省協同跨國引育新路徑”實施初步成效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南北協同效應進一步釋放。以“金虎斑”為代表的兩地聯合培育新品種雜交石斑魚訂單量上漲超過3倍;海南石斑魚已在煙臺片區實現“育繁推”一體化規模生產,年產苗種超1000萬尾,年產商品魚600-1000噸,南海石斑魚煙臺種質資源庫已經儲備云紋石斑魚、東星斑等親本12種,近3000尾。
二是南北成果轉化進一步加速。包振民院士等近20位原來長期在北方從事水產種業創新研究的科學家赴崖州灣科技城“揭榜攻關”,積極推進包括種質引進繁育、優良品種選育在內的海洋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標準化體系建設。
三是海水養殖產業進一步集聚。以新品種聯合培育為突破,配合以陸海“二次中轉”為代表的養殖技術升級,合理安排養殖工序,精準把控生長溫度、時間、環境等因素,縮短石斑魚等特色水產品種生長周期,提升養殖生產效率,實現養殖周期從24個月縮短至8個月,成活率提高至少20%,為打造我國千億級本土海水養殖產業提供有利條件。
下一步,海南將以海洋種質資源引育經驗為開端,持續推動合作機制和模式的復制推廣,持續增強產業發展動能,向內繼續深化與煙臺片區等北方區域合作,向外加強與東南亞、日韓合作,通過“優種繁育、來種擴繁、去苗養成”等方式,推動實現多國間優質種質資源和水產行業要素的“無障礙中轉交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