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已寒,即使艷陽天,早晨的崇明還是讓人感到陣陣涼意。
顧柳濱是上海惠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這家位于堡鎮南海村的養殖基地一早就迎來上海海洋大學開展河蟹規格打樣調查的師生團隊。
顧柳濱年紀不大,去年剛從父親顧惠康手中接過“接力棒”。不過,僅一年時間,小伙子處理起蟹塘里的事兒已經得心應手。麻溜地穿上防水服,下到蟹塘,抄起地籠,倒入桶中,他嚴肅的臉上露出燦爛笑容:“公蟹基本在五六兩,母蟹也有三四兩,再等上十來天,螃蟹還能長20%~30%,收獲季也就到了。”
有活力的“接班人”
惠康合作社占地約400畝,包括成蟹塘160畝、扣蟹塘240畝,還完成了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建設。和前一年相比,養殖規模擴大近一倍,這些都是顧柳濱接手后交出的漂亮成績單。
“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不愿意來嘞!”老顧毫不留情地“揭穿”兒子。
“蟹出崇明天下知,崇明老毛蟹可謂是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源頭。”崇明區河蟹協會會長黃賽斌介紹,在引進上海海洋大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河蟹品種“江海21”后,曾經的“烏小蟹”華麗變身“清水蟹”,個頭大、味道鮮甜。可現實問題也擺在眼前——崇明老一輩養蟹人都已上了年紀,亟盼有干勁的年輕人能接上。
而立之年的顧柳濱畢業于河海大學,學的是機械自動化設計,前幾年也會在養殖基地幫幫忙、打打雜。養殖基地面臨的困境,被這個年輕人敏銳地捕捉到了。“秋風起時,大閘蟹的市場需求顯而易見,可村里老一輩的養蟹人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小伙子告訴記者,“他們比較墨守成規,20多年來養殖模式幾乎未變。面對高精尖的新技術,他們也缺少嘗試的勇氣。”
一邊幫忙,顧柳濱也在一邊考察,慢慢堅定了轉行的決心,于去年從父親老顧手里接過了養殖基地,開啟了清晨5時起床、深夜11時休息的養蟹人生。
爸爸傾囊相授、兒子親力親為,成了崇明區河蟹養殖戶口中的一段佳話。
有闖勁的“創新客”
接班的第一年,對顧柳濱這位“蟹二代”來說,考驗的含金量十足。
面對夏日高溫,外地很多螃蟹都沒熬過去。可在顧柳濱的照顧下,養殖基地里的“江海21”們安然度過了“烤”驗。
“陽光直射水面,會讓水草‘冒頭’,一‘冒頭’就腐爛,影響水質。有些養殖戶選擇簡單粗暴的做法:加水。這就會導致水壓增高,螃蟹變得不愿意動彈,等到水位‘加無可加’時,只好眼睜睜看著水質變壞,螃蟹大面積死亡。”顧柳濱解釋道。
小伙子想,人能待在空調房里避暑,為何不給蟹也打造一間空調房?他在蟹塘表面種浮萍——浮萍蓋在水面上,水草就冒不了頭。不過,浮萍增殖能力超強的新問題接踵而至,顧柳濱又找來浮萍的天敵——小鵝。“鵝是雜食動物,大鵝不一定會對浮萍感興趣,因此我們挑選的‘生物防治專家’是喂養了一周左右的小鵝。”
高溫天人容易沒胃口,蟹也一樣。如何“騙”蟹乖乖吃飯呢?顧柳濱選擇了發酵飼料。發酵飼料香味重,更能誘使蟹“光盤”,同時避免了飼料腐敗引起的水質問題。
接班的這段日子里,顧柳濱也虛心向老一輩養蟹人學習。“父子兵”建起了立體式防鳥網,開始嘗試“公母混養”,還引進了水產養殖智能控制系統……養殖基地環境更美了,模式更智慧了,產量也更高了。
有思考的“新農人”
在去年的“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上,上海惠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又滿載而歸,囊括了“金蟹獎”“最佳種質獎”等多項大獎。養殖基地里,蟹塘水清草綠,螺蜆飼料鮮活,已具備成為“高端”蟹的條件,于是顧柳濱開始著手引“名聲”東風。
小伙子很清楚,要想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養”和“銷”同等重要。在“養”上,養殖基地已經走出高端精品路,“品質不到最好前寧可不賣”,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和口碑,有了穩定的回頭客。在“銷”上,顧柳濱決定給顧客不一樣的體驗——和東海水產研究所開發追溯系統,讓顧客能清楚看到“蟹的一生”;未來,他還計劃開啟“認養一只蟹”的新消費模式。瞧,產業鏈變得“高大上”起來。
扎根世界級生態島,顧柳濱對鄉村振興信心十足。他盤算著聯合南海村的民宿,打造農家樂品牌。“現在民宿在餐飲這塊普遍有提升空間,而我們恰好可以成為民宿的‘后花園’。若能聯手,一定能實現共贏發展。”
收獲季快到了,顧柳濱更忙碌了。這幾天,小伙子正籌劃建造一間展廳,來好好講一講崇明大閘蟹的有趣故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