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鱈魚加工業可能會縮小規模,但質量會得到提升,企業需要提升議價能力。中國產品將不再是便宜貨,也不會靠價格和數量來取勝。”
作者/ 胡路怡
中國山東和遼寧地區的鱈魚加工業有著3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與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和一些歐洲國家的海產業保持著一種特殊的貿易關系。中國加工廠本身是這些原料供應國最大的客戶,但大部分加工產品最終又返銷到美國和歐洲。
但是,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關稅飆升;再到最近三年的全球疫情,中國國內實施異常嚴格的防疫政策,對原料進口的限制等等,許多國外業內人士正在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系。
美國阿拉斯加海產營銷機構(ASMI)執行董事Jeremy Woodrow告訴UCN:“我們花了20年的時間建立了這樣一個市場,我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與中國撇清關系,我們需要有一個長遠的愿景,因為重新建立再加工合作關系需要很多時間。”
“的確,我們有直接的營銷需求,但并不是為了立竿見影,我們是為了讓阿拉斯加海產業在未來40年繼續保持強大。我們明白,與中國合作仍然具有許多機會,我們也可能永遠都不會離開中國,但多元化的思想也是一種良好的商業意識。”Woodrow說。
現實情況是,過去的18個月,隨著全球海運費率飆升,對于阿拉斯加產業來說,在全球找尋新的加工廠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運輸成本是我們考慮的原因之一。但在此之前,主要原因還是勞動力成本,在一些國家市場,勞動力成本才是再加工產業的真正優勢。”Woodrow說。
中國鱈魚加工業究竟是否具備了轉移至海外的可能性?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CAPPMA)主辦的“2022中國水產品大會”揭曉了答案。
“鱈魚國際貿易與市場”分論壇上,永信海產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姜延軍認為,在國內,長期來看中國鱈魚加工業面臨人工成本上升和老齡化問題(最近十年,中國勞動力成本超過了印度、越南和泰國);中長期內企業面臨融資困難問題;短期內面臨防疫和原料進口困難及成本問題。而國際外部環境的問題包括全球性高通脹、逆全球化、原料供應及全球氣候變化等等。
2019年,中國白魚加工業總產量(整魚重量)達到110.2萬噸,占全球白魚供應量的16%,占中國總魚類出口量的11%(成品重量)。其中狹鱈魚片的產量達到全球生產量的49%,中國進口了全球95%狹鱈原料(H&G,去頭去臟)。
永信海產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姜延軍提前為會議錄制了視頻報告《鱈魚國際市場和中國加工業面臨的挑戰》
姜延軍稱,中國鱈魚加工業延續了許多關鍵性競爭優勢。首先,大連和青島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太平洋漁場,毗鄰日本和韓國。俄羅斯狹鱈A產季產能約100萬噸,旺季的運力十分有限,青島和大連每天能夠進口7,000噸原料(2019年),是東南亞國家無法企及的。
其次,中國擁有強大的產業集群,加工企業多達200余家,帶來規模效應的同時,還能提升效率優勢,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青島和大連地區擁有10萬名加工業工人,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也在上升,國外客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供貨商。許多第三方認證公司在青島設立了辦事處,產業集群產生的高量GDP也吸引政府給予政策層面的傾斜。
第三,青島和大連都有龐大的基礎設施,青島擁有50萬噸港口庫容,大連30萬噸,且周圍配套十分完善,二者都建有國際化機場和高速公路網。
“我們為市場提供了高質量產品,很多時候客戶更喜歡我們的二次冷凍產品,這是我們的市場形象。”姜延軍說。
最近三年,受疫情的影響,鱈魚進出口量均有下降,近期開始恢復。今年1-9月份,狹鱈魚片出口量達15.2萬噸,同比增長8%。
姜延軍表示,在逆全球化影響之下,越南的鱈魚加工量有所增多,印尼真鱈和鰈魚加工增量較大,泰國也恢復了鱈魚的加工業。歐洲國家(如荷蘭)投入新的鱈魚加工設備,南美國家也在嘗試。
另外,有國外客戶考慮用巴沙魚替代狹鱈,制成塊凍產品,明年可能推向市場;明年美國也可能恢復25%進口關稅;俄羅斯也在增加一次冷凍產量,原料的出口可能減少。
姜延軍說,中國鱈魚加工業可能會縮小規模,但質量會得到提升,企業需要提升議價能力。中國產品將不再是便宜貨,也不會靠價格和數量來取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