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引發海嘯的海底地震剛剛萌動,我國沿海預警便迅速傳播開去;當臺風還在西北太平洋上“趕路”,陸上專家對其成因及變化趨勢就已了然于胸;若要深度探尋我國某片海域,點擊鼠標就能身臨其境……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有望在上海逐步實現。日前從國家海洋局東海信息中心獲悉,《“數字海洋”上海示范區實施方案》已經獲得國家批準,上海將建設守護海洋的首批“千里眼”和“順風耳”。
什么是“數字海洋”?據國家海洋局東海信息中心副主任林勇介紹,國際上“數字海洋”還沒有明確定論,但它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科研和資金投入的重點。發達國家形象地稱之為將海洋裝進“芯片”的工程,通過海量的數字信息與模型,使我們能夠將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物理要素數據轉變成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最有效的工具。我國也正在構建“數字海洋”的信息基礎框架,爭取與國際前沿技術同步。上海于2005年7月開始著手研究“海洋綜合觀測及安全保障應用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在東海上建設一座設施先進的海洋綜合觀測與試驗平臺,提高地震、海嘯等海洋災害預警時間和預報準確性,以及進行千里之外的船型識別和導航等服務。“數字海洋”項目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將由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唯一的一塊示范區,重點區域包括長江口和洋山深水港附近水域,并延伸至東海上部分我國管轄的專屬經濟區。據悉,整個項目預計于2010年全面建成,其中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已率先啟動建設。
依靠多維“千里眼”,“數字海洋”將緊盯示范海域。在這個系統中,衛星、遙感遙測飛機在天上飛,岸邊觀測站、浮標、船、地波雷達等“駐守”海面,光纜和傳感器在海底“瞪大”眼睛,分分秒秒記錄、回傳大海的“一舉一動”,再加上遠程互動的立體實驗室和信息基礎平臺,大海宛若被“裝”進了一臺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多維度上的“一舉一動”均一目了然。綜合它們采集來的信息,可以繪制成一幅“數字海洋”地圖,使用者觸摸上面的某一點,那里當前時刻的水溫、流速等數據便一覽無余。
海洋災害在“數字海洋”面前無處“遁形”。“數字海洋”能在防御包括地震、海嘯在內的海洋災害上大顯身手,其災害預警時間和預報準確性將比現在大大提高。人們將能在視頻上看到直觀的虛擬圖像————臺風在海面上形成、移動、登陸……這都由“數字海洋”的超級計算機“導演”,它一旦接收到前方傳感系統的異常海洋數據,就能對臺風行進路線、風速浪速、影響區域、損失估算等進行海量計算,建立全三維可視模型,為防災減災提供精確預判。此外,暗礁、海霧、洋流,以及石油泄漏等都能預先預測,事后追蹤。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