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年年有余,歲歲納福。雙十一,廣東各界發起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年魚推廣活動。這個創意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江湖之中有高人呀!
作為重慶人,來廣東之前,我只聽說過年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家家戶戶養豬。大部分人家一般只養兩三頭,其中兩頭售賣,一頭用于過年并熏成臘肉——謂之過年豬。
殺過年豬,是臘月村里人家的大事件。每到臘月寒冬,寨子里唯一的殺豬匠每天都要忙得團團轉。對于這位掌握了肥豬生殺大權的高手,家家戶戶需要提前預約,才能保證在年前準時嘗到“豬紅”。
寨子里每天都有豬在凄厲地長號,孩子們卻歡天喜地,跑前跑后!叭馐痴弑伞,孩子們為了吃肉,頗有耐性,不但熱衷于觀看一頭豬如何被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也熱衷于把豬尿泡吹脹,在院子里當球踢。
殺豬匠見慣了生死別離,也見慣了燕瘦環肥。但有一年,當他來到我們家時,仍然大吃了一驚——豬只有120斤左右,這么小的過年豬,他很少殺過。我母親也格外尷尬,養了一年,不知道怎么回事,豬怎么也喂不肥。但年還是要過的,肉還是要吃的,那頭不愿意長大的豬也是必須被宰掉的。至少半年內,我們家偶爾招待客人都指望著它呢——有時候,臘肉生了肉蟲,家里也舍不得扔掉,照吃不誤。
若干年后,我陰差陽錯做了跑農業線的記者,認識了不少知名獸醫大咖,這才猛然想起——那頭料肉比如此高的豬,始終長不肥,要么是品種特殊,要么是得了某種疾病。
2006年,我來到廣東,第一次發現,原來這世界上不僅有年豬,還有年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節前數日,各大菜市場附近的街道就會自動變成花市:菊花、桃花、蘭花、月季......各種芳菲爭奇斗艷。老廣們對年花格外看重,不但大人小孩喜歡往家里買花,還會拖家帶口去花市賞花。在鄰居們的感染下,我也會忍不住買幾盆年花,迎點喜慶,謀點歡樂。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廣州不愧被譽為花城,更不愧是唐宋文化習俗保留最多的城市之一(據說粵語里面保留了最多的唐音)。廣州人對年花的熱愛,彰顯著極高的品味,也透露著對美的極致熱愛。
今年,又是在廣州,第一次聽到年魚的叫法。忍不住贊嘆,太牛了!老廣不愧是吃貨云集的地方,敢嘗天下鮮,敢于為熱愛的食物命名!
年年有魚(余)的民俗,據說形成于宋代。一千年來,年魚實際上早就活在人們的口頭以及各種書畫作品中。但貌似沒有政府部門專門去大張旗鼓宣揚,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在相當長時期內,要讓家家吃上魚,難度不小。
小時候,對我家來說,吃魚就是一件比吃豬肉還要奢侈的大事件。我唯一有可能吃到魚的機會,只能是自己到小溪里動手摸或者持魚竿釣,但我的技術非常差,常?帐侄鴼w,平生釣起來最大的一條魚也僅有二指寬......
那時,我和小伙伴們最羨慕的人物,便是山腳張家的老爺子——此公非常善釣,持桿早出午歸,日日均有不菲的肥魚收獲,成為村里的傳奇。在鄉下,物質并不豐裕,每天都有幾條魚改善伙食,可謂是莫大的幸福。
上語文課,我讀到孟子的那句名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北陡杏H切,我們不奢望熊掌(畢竟那是違法行為),我們只想要一條魚。
菠蘿烤魚
香煎白蕉海鱸
湛江金鯧魚
時移世易!誰能想到,三十年后,吃魚這種奢侈的行為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看到一個數據,2021年中國人消費水產品6000多萬噸。數量巨大!在國人的餐桌上,水產品已經超過“豬糧安天下”中的豬肉(約5500萬噸),怪不得有專家在呼吁“藏糧于水”。還有營養學家表示,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優質蛋白的攝取將更加挑剔,魚類的消費量必然越來越大。
廣東轟轟烈烈推出“年魚”,可謂恰逢其時。老百姓買得起,養殖業供得起。2021年,廣東水產養殖量約756萬噸,居全國第一。而全國水產養殖量高達5388萬噸,總產值超萬億元!
年魚,這個概念美好豐盈。從年豬到年魚,寓意著我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如果說年豬是物質短缺時代的產物,那么年魚則是物阜年豐盛世榮華的象征。它契合了文化賦能經濟的訴求,更契合了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展年魚,無數農民安身立命的水產業將更加興旺;擁抱年魚,無數市民休養生息的春節將更加溫暖。
孟老夫子在今天,想必也會高喊一聲:年魚,我所欲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