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新安社區一棟6層樓房變身“立體菜園”。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樓棟擁有20多項專利技術,集成“生態建筑”“有機農業”“環境治理”“綠化產業化”四個子系統
●這里的農業生產是立體多層式的,與傳統平面大田模式相比,將土地資源和空間的利用做到了極致
辣椒、薄荷……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新安社區一棟6層樓房的陽臺、走廊上種滿了蔬菜、水果,仿佛披著一件綠色外套。“果蔬被‘搬’到了這個樣板樓的外墻、屋頂。”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宋志遠說。
走進樣板樓里,仿佛走進家庭農場:樓下的魚池、樓上的果蔬、樓前的樹椅、樓里的新式污水處理系統……無不詮釋著與傳統樓房的不同。居民在做飯時,探出身去揪幾把蔬菜,幾分鐘后就能將其變成餐桌上的佳肴。
這些都得益于技術的支持。據介紹,這棟樓擁有20多項專利技術,集成“生態建筑”“有機農業”“環境治理”“綠化產業化”四個子系統,利用城市房屋陽臺、走廊、墻體,開展立體有機設施農業生產,將果蔬種上樓房,讓城市高樓變成“立體菜園”。
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
天然氣、肥料、灌溉用水均為樓棟“自產”
走進樣板樓,一位居民正在炒菜。“菜是從陽臺上摘的,炒菜用的氣也來自樣板樓。”該公司董事長助理曾兵告訴記者,居民的廚余殘渣等都會變成沼氣,為大樓居民提供生活燃氣。
怎樣變廢為寶?曾兵領著記者進入一個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的衛生間。“普通房屋中,洗手池、馬桶的廢水都是通過一條管道收集、最后一起處理的。在樣板樓里則是兩條分開的管道。”曾兵告訴記者,通過源頭分離,糞便等有機物進入沼氣池,經過處理成為有機肥。
“通過現代地埋式沼氣系統和有機肥工廠,公司在技術上已能實現有機垃圾就地就近集中處理。”曾兵介紹,加之日益成熟的智能農業技術,樣板樓里大部分施肥、滴灌等工作都能實現智能化,管理起來更加便捷高效。
不僅天然氣和肥料,灌溉所需的水也是樓棟“自產”的。曾兵帶領記者來到樣板樓負一樓。這里有9個魚池,一個專門用來觀察水質,另外8個用來養魚。
“這是‘魚菜共生系統’。”曾兵解釋,除了養魚,樓里農作物灌溉用水全部來自9個魚池,管道將魚池中魚產生的排泄物和水抽到樓上,經過專業處理后,用于水培和灌溉。這些水經蔬菜根系凈化,再通過消毒等處理后,流回魚池養魚,“負一樓的魚池,每年可養殖上千斤的魚。”
最大化利用空間
外墻立面也能種“果蔬”
進入樓內,記者看見菜園圍繞居民家外墻延展,墻體的內外兩側均種有各種果蔬,并配有補光和滴灌等智能系統,辣椒、香蔥、韭菜、小白菜、蓮花白等10多種蔬菜長勢喜人。
“這里的農業生產是立體多層式的,與傳統平面大田模式相比,將土地資源和空間的利用做到了極致。”宋志遠介紹,這棟樓每戶建筑面積106平方米,公司為每戶制造菜地150平方米。
生態農業建筑是否會占用居民的家庭空間,攤高建筑成本?面對記者的疑問,曾兵表示:“針對這個問題已有了解決方案,幾乎不會增加建筑投資,更不會影響房屋使用功能。”
秘訣就在薄型生態墻板上。據了解,傳統的建筑外墻厚度達30厘米,而薄型生態墻板的厚度僅有4厘米至7厘米,在同樣的建筑面積中能提高至少10%的使用面積。“雖然墻變薄了,但絲毫不影響房屋的隔音、隔熱功能。”曾兵向記者透露,該薄型生態墻板目前已通過四川省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相關檢測。
種植用的箱體也是專門設計的,可拆卸安裝,便于替換;土壤則經過了精心改良,并定期替換進行休耕。
可以種哪些蔬果?“我們建立了種子庫,目前有3000多種作物種子。”曾兵介紹,居民只需在每年年初的時候“點菜”,可自己種植,也可委托給物業種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