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主城一路向南,一個以“漁業”為主的村莊坐落在山野之中——巴南區惠民街道沙井村。五月的沙井村一片忙碌景象,村里來來往往的漁商,忙忙碌碌的村民,喜笑顏開的笑容,增收致富的希望,共同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父輩“老本行”干出“新花樣”
曾經的沙井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村里有一定的漁業養殖基礎,但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
“家里爺爺輩就一直在從事漁業,我在深圳闖蕩2年后,還是覺得家鄉好,就決定回家創業繼續干父輩的‘老本行’做漁業。”返鄉創業的倪闖說,2009年,他就在沙井村做起了魚苗培育基地。
多年來,倪闖靠著誠信經營,逐步打開了市場,規模也越做越大。2012年, 倪闖抓住市場發展機遇,修建了標準化的魚苗培育塘9口,并在2022年建立起“智慧育苗”工廠,對培育池的水溫、溶氧濃度、PH值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控,讓魚苗成長得更健康。
如今,倪闖進行“智慧化”養殖,每年培育上億尾魚苗,供應著重慶及周邊省份漁商,惠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魚苗育苗基地。
當地“土專家”帶領共致富
不僅如此,這個返鄉創業的漁民也成為了帶領當地鄉親們致富的“土專家”。
近年來,隨著魚苗培育基地的不斷壯大,沙井村不少村民也跟著做起了養魚生意,曾經的貧困戶張安華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倪闖鼓勵張安華承包下門前的5畝魚塘,并為他免費提供魚苗,教他養魚技術。
“開始的時候,三天兩頭就要打電話咨詢養魚的問題,我每個月至少要去他的魚塘兩次,現場給他解決困難。”倪闖說,經過這幾年的摸索,如今張安華都已經成為了“專家”, 每年養1萬多條魚,收入有六七萬,比以前在外打零工更加穩定、收入更多,讓他徹底脫了貧。
如今,像張安華一樣跟著發展漁業的村民不在少數,全村已有100多戶村民進行水產養殖。
魚塘變成增收“聚寶盆”
“我們成立了漁業專業合作社,不僅提供技術,社員來拿魚苗都是成本價,村里的困難群眾就免費為他們提供,為鄉親們謀一條致富路。”倪闖說,在銷售季節,各家先自行銷售,如果遇到銷售困難,合作社帶領大家共謀銷路,抱團發展,一起奔向更好的生活。
如今,乘著鄉村振興的時代春風,不少在外打工的沙井村人,也逐漸返鄉開始養魚,沙井村漁業逐年發展壯大, 每年出產鯽魚、草魚、花鰱等共上千萬條,400余萬斤,漁業收入達2600萬元以上,漁業已經成為沙井村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也成為全村的“致富業”。
五月,在陽光下俯瞰沙井村,大大小小的魚塘如鑲嵌在鄉野中的一顆顆綠寶石,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也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最強音。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