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牛蛙被古巴政府作為禮物送給中國,這也是我國人民第一次認識到了“牛蛙”這一物種。幾十年間,牛蛙養殖業在我國跌跌撞撞前行,從小眾消費品種到“走入尋常百姓家”。伴隨著牛蛙產業的發展,一批牛蛙企業乘風而上,在這一行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這其中就包括了海之味集團。
這家以螃蟹出口起家的企業,從2008年起開始涉足牛蛙行業。他們聚焦牛蛙行業痛點,投入千萬巨資,不斷升級設備,探索牛蛙綠色生態養殖之路;開展對牛蛙的基礎研究總結,以便更好地服務客戶;獨創營養全面的“蝌蚪粉”,有效減少蝌蚪的腸炎、脹氣等病害,大大提高養殖成活率……
作為健康美味牛蛙產業引領者,牛蛙行業的先行者,海之味以飼料為核心抓手,帶動種苗、養殖、流通、凍品加工、銷售板塊攀上戰略高地,形成完備的全產業鏈布局。
“敢想敢做”也是筆者對這個企業留下的最大印象之一。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澤雄是牛蛙行業里最先聘請職業經理人打理企業的人,也是他最先拍板,連年在牛蛙尾水處理上投入巨額資金,探索養殖牛蛙痛點的解決之道。
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澤雄
也是在這樣的魄力下,海之味不貪圖一時之利,更多的是追求長期發展,在牛蛙養殖這個“馬拉松賽道”上穩扎穩打,一步步走得踏實,在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升級下,發展出了牛蛙全產業鏈。
商業競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個階段都有領跑者和落后者,但沒有永恒的領先者,只有永遠的挑戰者。比賽路途中,一時的快慢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堅持到最后才是最強實力的證明。而真正的馬拉松選手,他們知道,真正的馬拉松精神,是沒有終點的。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只有勇于創新、勇于挑戰、堅持不懈,才能跑贏對手。
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進取的腳步永不停息。
牛蛙養殖全產業鏈投入
穩扎穩打謀求長遠發展
與其他牛蛙主流企業逐漸進入“蛙二代”接班的模式不同,海之味是一家采取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的企業。也是在這樣的模式下,信任成為了海之味經營的重要關鍵詞。
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寒曉告訴記者,公司業務包括了牛蛙養殖、飼料加工、飼料銷售、牛蛙流通、牛蛙加工等多個環節。除了飼料這一個環節從質量和重量上可控,其他環節都存在浮動因素。
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寒曉
比如收蛙的環節。塘邊雖然有一個收蛙指導價,但因應牛蛙的規格差異而出現的價格差異;運輸當中的失重,死亡;賣給客戶的單價,這些都是非標的。在職業經理人打理的企業中,這些東西就需要與老板之間的絕對信任,才能順利完成。
“著眼于長遠”也是李寒曉反復提到的關鍵詞。
她表示,海之味更希望謀求長遠發展,包括對牛蛙全產業鏈的投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有耐心穩扎穩打投入,著眼于長遠利益”。
著眼于長遠,自然希望能為牛蛙養殖的痛點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海之味十分重視解決牛蛙養殖尾水處理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他們已經投入兩千余萬元,不斷探索。這也是一個“試錯”和積累的過程。
不斷投入升級牛蛙尾水處理設備
為行業風險控制提供經驗
在這樣探索的過程中,有失敗,也有收獲。
一切起源于2018年。那個時候,政府已經在討論牛蛙養殖尾水處理的問題,海之味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敏銳地發現,牛蛙養殖過程中國,環保的確是需要重視的問題,畢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也是在那一年,海之味投入幾十萬,嘗試性地購買了一套尾水處理設備。
2019年,海之味再次投入400余萬元,升級了6套AO池設備。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海之味發現,這一套設備的處理效果不錯,但穩定性較弱,要不停地監測水的變化。在探索后,他們決定再次升級設備。
2020年,海之味再次投入300余萬元,購買了4口MBR膜池。從工藝上來說,這種技術主要是應用大型造紙廠、化工廠尾水處理中。這套設備投入使用后,海之味發現,它的穩定系數很高,效果也特別好。
但問題又出現了。這套設備有膜過濾,使用一段時間后膜會出現堵塞,那需要洗膜。洗膜的時候要用到次氯酸鈉,但牛蛙對次氯酸鈉非常敏感。“我們當時不懂,事先沒有預留另外一個池子在洗膜的時候用來排污水。當時沒辦法,就硬著頭皮把次氯酸鈉排到污水池里,結果前2天沒什么大事,3天以后蛙死得一塌糊涂”。加上處理水量達不到用水需求,膜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還需要一筆不菲的換膜費用。
最后,海之味董事長陳澤雄下狠心,決定繼續探索尾水處理設備。這次,他們嘗試了固液分離+硝化池+植物跑道的處理模式。
李寒曉直言,在當時,“我自己都不堅定的,覺得這種模式很難做到一小時處理四、五百噸水”。但陳澤雄董事長下定決心,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索,為海之味、為整個牛蛙養殖行業,找到一個尾水處理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目標驅動下,海之味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解決問題,最后完成了目前的這種模式。經過實踐發現,這種模式十分適合牛蛙養殖,對尾水處理的效果很好。由此,海之味也打造了全國首個零排放的工廠化循環水牛蛙養殖模式,為牛蛙行業在尾水處理的風險方面提供了解決方案。
解決就業問題
探索構建食品安全指導模式
經過多年發展,養殖牛蛙行業已做到較大規模。但對于牛蛙的病害控制,卻沒有科研機構去對此進行研究,也沒有專項資金,沒有一家高校、科研院校在研究病理。在不懂病理的情況下,養殖戶濫用抗生素就會變成常態。
在這方面,海之味投入了很大精力,進行簡單的病理研究和牛蛙生產流程的管控。
通過探索,海之味希望做一套可以復制的、至少是階段性可以復制的養殖模式,來減少亂用抗生素的情況。比如季節不同,地域不同,牛蛙健康情況不同,可能對用藥的需求和劑量就有所不同。海之味會對此進行監控,總結用藥經驗,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或者借鑒其他的水產品種養殖經驗,歸納出牛蛙的“休藥期”,從而養出健美、健康牛蛙。
同時,海之味也會在流通方面進行抽檢,抽檢到了不合格的牛蛙,就會要求等到休藥期才采購,并給予警告。
21世紀,人才已成為重要“資源”。
海之味也希望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為企業多吸納人才。李寒曉介紹,海之味每年會到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招收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到公司就業,目前已經有十幾人在公司牛蛙養殖基地就業。對于人才會進行充分的鍛煉,希望他們能在水平逐漸提升后挑起牛蛙綠色養殖大梁。
布局預制菜賽道
近年來,預制菜成為最新風口,牛蛙企業紛紛開始布局預制菜賽道,做為食品出口老牌企業的海之味也不例外。
李寒曉認為,按照市場發展的現狀來看,牛蛙的受眾群體以年輕一代為主,即18到35歲的人群為主,是一個巨大的風口。也是因此,海之味在這方面不斷發力,以便更好地貼合年輕人的需求。
但牛蛙皮下基本無脂肪,肌肉都是豎向,沒有橫向的肌肉組織。這也使得牛蛙在去掉皮膚后,保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加工成凍品后很容易變得很“柴”,或者口感沒有活蛙直接加工炒菜那么好。
所以海之味也在不斷研究探索,對牛蛙加工進行改進。“目前來說,能做到100%鎖鮮是很難的,目前是希望做到90%以上,并不斷研究,不斷進步,”李寒曉表示,經過餐飲消費者的驗證,目前海之味的預制菜與活蛙口感相似度可以達到90%-95%以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