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老一輩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遠看水一片,近看全是堿,種啥啥不長。”
然而,曾經“種啥啥不長”的鹽堿地,如今卻“種”上了澳洲淡水龍蝦、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水產品。
沒錯,鹽堿地里搞水產養殖,就是科技特派員王永利的“絕活”。
走進位于平羅縣城關鎮的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水產種質資源基地,繁育車間里,入眼皆是海一般的藍色。“魚池壁上這層藍色水產漆是為蝦苗淡化標粗準備的,還可以防滲漏。藍色溫棚膜是雙層的,漂亮又實用,冬天也不怕魚蝦被凍著。”王永利介紹道。
就在這個水產種質資源基地里,王永利先后引進俄羅斯鯉魚、南美白對蝦、澳洲龍蝦、羅非魚、斑點叉尾鮰、黃河甲魚等10余個新品種,推廣新技術8項,并在對蝦淡化育苗、成蝦養殖、鯽魚工廠化繁殖、甲魚人工繁殖等方面形成了技術規范。
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先后獲得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國家星創天地、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王永利本人也獲得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石嘴山市最美人物等多項榮譽。
毋庸置疑,干水產養殖,58歲的王永利是個中翹楚。
事實上,王永利還有另外一層身份——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所授專業就是水產養殖。
由于水產養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經常帶學生到一些養殖單位參與實踐。任教期間,王永利先后被多家企業聘為技術服務專家,參與企業生產經營,逐漸對水產飼料、魚病防治、水質管理等都有了進一步了解。其間還曾在天津脫產學習3年,對水產養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王永利(左)向養殖戶傳授養殖經驗。
回到寧夏后,王永利發現了本地水產養殖的不足:水產養殖行業專業人員匱乏,水產品種多為鯉魚、草魚、蝦等常規品種,農戶養殖技術落后、思想觀念陳舊,養殖效益低下……如何提高現有魚種品質?怎樣向養殖戶推廣?王永利決定:帶著養殖戶干,干給養殖戶看!
2009年,王永利創建了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開始新品種養殖試驗和創業。同年,他被石嘴山市科技局選派為科技特派員。
此后的時間里,他以帶動農民增產增收為前提、以調整生態水產養殖結構為方向,為寧夏生態高效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諸多嘗試。
2017年開始,國家釋放出“推進低洼鹽堿地養殖”“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積極發展鹽堿水養殖”等信號,讓王永利將目光瞄準了這片“不毛之地”。
“之前我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有過合作,那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重點專項內陸鹽堿水域綠洲漁業模式)示范項目西北片區課題承擔單位,對鹽堿地開發漁業有很深入的研究。”王永利說道。
這一次合作也激發了王永利在鹽堿地“種”魚蝦的豪情,他決心,誓將“白色鹽堿地”變為“藍色糧倉”。
平羅縣瀚泉海是王永利的第一塊水產養殖“試驗田”,這里的湖水pH值超過10,堿性很高,硬度也很高,周邊有大片鹽堿地。
要在種不了莊稼、養不了牛羊的土地上搞水產養殖,需要突破許多技術瓶頸。“我們根據這里鹽堿地的特質,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調配出適合海蝦生長的人工‘海水’,養出的淡化海蝦口感特別好。”王永利說。
說起來容易,但要精準科學調配出適合海蝦生長的“海水”,過程其實很復雜。在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的過程中,王永利帶領技術團隊不僅研發了許多新技術,還實現了穩定生產,陸續在中衛市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平羅縣等地建起了多個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400多畝。
除了南美白對蝦外,王永利還篩選出羅非魚、澳洲淡水龍蝦、羅氏沼蝦、加州鱸魚、葉爾羌高原鰍等喜鹽的水產品進行養殖。經過觀察,這些魚蝦都生長良好。
在王永利的指導帶動下,許多養殖戶也獲取了不錯的收益,大武口區星海鎮星海村水產養殖戶馬巍巍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我流轉了52畝地,建設了18個棚,有了王老師的指導,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效,澳洲淡水龍蝦和羅氏沼蝦長得特別好,銷售更是供不應求,蝦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我養殖的信心更足了!”馬巍巍說。
眼下,王永利在謀劃一件大事:將全區養殖大戶聯合起來,組建一個產業聯盟。“大家各有資源,但都在重復干同樣的事,這不利于產業發展,也不利于帶動農民增收。”為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王永利希望自己能再做點實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