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感染蝦肝腸胞蟲的克氏原螯蝦解剖圖、病原載量及肝胰腺細胞中的EHP裂殖原質團。西南大學供圖
1月25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甲殼類動物的二類疫病病原蝦肝腸胞蟲能感染克氏原螯蝦(俗稱“小龍蝦”),并造成其肝胰腺和腸道組織損傷,揭示了該新病原對相關養殖業的危害性。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一流期刊《水產養殖》。該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微孢子蟲感染與防控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陳潔副教授介紹,在此前的研究中,蝦肝腸胞蟲主要感染凡納對蝦(又稱“南美白對蝦”),引起對蝦生長遲緩綜合癥,會嚴重影響對蝦養殖周期和經濟價值。“蝦肝腸胞蟲感染對蝦后,養殖環境穩態易遭受破壞,且該病原又易與弧菌、白斑綜合征病毒等病原合并感染,導致對蝦大批量死亡�!标悵嵳f,蝦肝腸胞蟲在對蝦育種、育苗體系中不易清除,嚴重危害對蝦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克氏原螯蝦肝胰腺細胞中的蝦肝腸胞蟲。西南大學供圖
而此次該團隊在研究中新發現,從南美白對蝦養殖塘中捕捉的共棲野生小龍蝦,出現排白便的癥狀,其肝胰腺、腸道及白便中存在大量的微孢子蟲孢子,且肝胰腺和腸道發生萎縮,上皮細胞脫落。陳潔和團隊科研人員利用微孢子蟲通用引物及特異性引物,對小龍蝦肝胰腺組織中的微孢子蟲進行了鑒定,發現該微孢子蟲為蝦肝腸胞蟲。利用透射電鏡對小龍蝦肝胰腺的超薄切片進行觀察發現,肝胰腺細胞被蝦肝腸胞蟲感染。“本研究系首次證實蝦肝腸胞蟲能夠感染小龍蝦。蝦肝腸胞蟲同時在小龍蝦和南美白對蝦中的感染流行,表明該病原對相關養殖業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防控難度�!� 陳潔稱,在全球水產養殖業中,南美白對蝦的養殖規模最大,我國產量就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除了南美白對蝦,小龍蝦也是我國的規模化養殖水產,因此,該研究對南美白對蝦、小龍蝦的養殖過程中防控病蟲害提供了依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在2022年,我國南美白對蝦和小龍蝦養殖產量約為210萬噸和280萬噸。小龍蝦的養殖區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有重疊,甚至有很多對蝦養殖塘是由小龍蝦養殖塘改造而成。小龍蝦喜歡隱蔽在塘里的泥沙中、擅攀爬等生活習性,使其很容易攜帶和傳播蝦肝腸胞蟲到不同的養殖池或其棲息地,造成不同水域的交叉感染。陳潔表示,雖然重慶市民酷愛吃對蝦、小龍蝦,但重慶整體產量并不大,每年重慶消耗的對蝦、小龍蝦,90%都來自于外地。“所有的物種身上都有細菌和真菌,如果其中含有病毒菌,不僅會阻礙對蝦、小龍蝦的生長,對它們的口感也會有影響。伴隨生的蝦肉吃進人體,也可能有滋生寄生蟲的風險�!标悵嵔ㄗh,市民在食用對蝦、小龍蝦時,無論是酷暑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都盡量不要生吃,充分煮熟的對蝦和小龍蝦對人體沒有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