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鮮,我們通常想到大海的饋贈,是沿海地區的特產。近年來,“海鮮陸養”作為一種新的養殖模式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隨著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持續發展,在萬里之外盛產的南美白對蝦品種也實現了南寧產,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青秀區南陽鎮,看看“陸養海蝦”模式的科技含量。
在青秀區南陽鎮施厚村的廣西仁者蝦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里,迎來了海蝦大豐收,這些蝦不僅個頭特別大,而且還特別的干凈。
在內陸養殖的海蝦,如何營造海洋的養殖環境,如何實現本土化量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養蝦大棚,看到每一個過濾倉的濾材正在不停地翻轉。雖然此時室外天寒地凍,但是棚內卻溫暖如春。上海海洋大學畢業的馮璐璐,一大早就來到棚內投放好飼料,隨后在電腦前動動鼠標,就完成了清理蝦殼、監測水質等工作。
廣西仁者蝦水產養殖基地員工 馮璐璐:“傳統的養殖方式就是像土塘養殖,大水面的一種養殖,現在這種圓筒式的圓形池養殖,可能更集約化,更符合現在這種生活的標準。”
馮璐璐告訴記者,養殖基地有一套水處理系統,每個車間獨立配置循環水養殖系統,模塊化養殖池,在這套水處理系統中,通過封閉循環水技術,將影響養殖生產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穩定控制在安全范圍內,最后將處理后的干凈水通過管道重新輸送到養殖池。
馮璐璐表示,現在人工干預更少,養殖環境更綠色,對蝦生長環境污染更少。
養殖基地克服了地域和環境的要求以及氣候的限制,用智能化設備實現內陸養海蝦,人工調配海水,采用自動化設備來調控養殖池的溫度,通過現代設施進行養殖,讓內陸的人們也能吃到新鮮健康的海蝦。
廣西仁者蝦水產養殖基地廠長 馮殿勇 :“我們選擇了南寧作為養殖基地,因為這里天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它可以輻射到四川貴州銷售這個蝦,它離海邊又很近。”
2022年,基地建成了150噸養殖水體實驗車間,新車間融入了更先進的池邊投喂系統、養殖可視化系統以及排蝦殼系統等。
養殖可視化系統可以觀察到蝦的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態,監控蝦的養殖狀況。技術人員不用在現場,就能通過手機實行遠程的監控。養殖車間以驗證技術手段為主,每年產4茬,6個池年產1萬3千斤,每平方米產出20斤以上。
廣西仁者蝦水產養殖基地廠長 馮殿勇 :“沒有平時海水加持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達到每立方米20斤,我認為在國內應該也算一個比較突出的一個成績了,未來我們可能把我們實驗成果進行規模化,在廣西繼續落地生根。”
目前,養殖場的養蝦技術與軟硬件系統都是公司獨立研發,并且成功申請了40多項實用型專利。
廣西仁者蝦水產養殖基地負責人 侯宗元:“我們現在有50多個養殖,通過一些自研的軟硬件開發,還有一些水產過濾設備,實現了比較高的預期,每一個池子的每次產量都可以到500斤以上。”
隨著農業科技進步,新設施和新模式的推廣,以及各地對農業特色產業的大力扶持,很多農業品種已走出原有的傳統主產區,從不同程度上突破自然條件限制,成為“新土特產”。在南寧,像夏威夷果、藍莓、香水蓮霧、釋迦果等等,這些新品種正在不斷實現產業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