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初春的鄉村透著陣陣寒意。3月5日,走進團林鋪鎮槐橋村2組橋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個面積約10畝的魚塘里,水已放干。魚塘上面是鋼架結構大棚,大棚上面的黑色遮陽布已經收起,大棚下面露出了40個碩大的圓錐形藍色大桶。“桶里之前放養著鱸魚,去年年底逐漸賣完了。” 合作社負責人王必政說。
另外一個同等大小的魚塘邊,人聲嘈雜。一輛裝有增氧設備的大車旁,10來個人正在裝筐、稱重……將一筐筐鱸魚運到車上。“合作社里還剩近3萬斤鱸魚沒有賣完,這幾天全部出售后再買進魚苗。”王必政介紹,2023年,他家鱸魚產量達10萬斤,產值有100多萬元。
今年60歲的王必政早期承包過水庫,先后實行投肥養魚和網箱養魚。后來,他又回老家打理魚塘。2022年,掇刀區水產發展中心組織王必政和其他村民外出學習考察“池塘圈養綠色高效技術”。經過多次學習考察交流,他開始嘗試池塘“零排放”圈養模式。
“池塘圈養”就是在塘中放入桶,桶中再養魚。魚塘里40個桶桶口直徑4米,桶深3米,每個桶里投放了兩三千尾鱸魚魚苗。團林鋪鎮水產服務中心主任嚴祥軍介紹,鱸魚在藍色大桶里生長,不接觸泥土,產生的排泄物落入桶下的椎體內,收集后由機器抽入岸上的桶內,沉淀物由村民拖走肥田,水經過凈化后再放回魚塘,實現養殖環境“零污染”、養殖廢棄物再利用。
圈養鱸魚除投食、投藥精準外,還有其他的好處。起魚時因為桶里放置有魚網,可以直接把魚從桶里撈出來,省時省力。桶里的魚不接觸泥巴,魚肉不會有土腥氣。夏天太陽炙熱時,拉上頂部的遮陽布為魚遮陽,同時不停地增氧,氣流催動魚不斷游動,生長環境好,魚肉的味道會更鮮美。
“去年鱸魚的行情不太好,我就又開始嘗試養殖鱘魚幼苗。”王必政說。在魚塘對面的一個孵化溫棚里,幾十個水泥砌成的淺水池和圓形的塑料桶內,幼小的鱘魚密密麻麻。近40萬尾的鱘魚幼苗有的似小蝌蚪,有的已經成形。與外面魚塘里的用水不同,鱘魚池的水都是采用的地下水,經過過濾、增氧等一系列措施后,再注入池或桶內。鱘魚成長環境的溫度在23℃以下,幼苗一般要售往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山區或大型水庫。“大點的鱘魚幼苗大概50天左右就可以出售了。”王必政介紹,由于鱘魚對溫度的條件要求比較高,在出售前要根據買方的溫度條件來調整溫棚的溫度,待鱘魚適應溫度條件后再運輸。
塘里放著桶,桶里養著魚,王必政的池塘“零排放”圈養模式就一個詞:科學!目前,王必政在魚塘里的投資約千萬元,長期聘用兩名工作人員。2024年,他還將擴大規模,打算再建一口魚塘,蓋一幢辦公樓,安裝智能數字化監控平臺,時時查看魚塘情況。“到時就能躺在床上,用手機管理魚塘了。”王必政信心滿滿。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