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味公司100%全循環水養殖出蛙啦!歡迎圍觀!”3月30日,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之味”)總經理李寒曉發布的一條視頻在朋友圈再次掀起業內對循環水養蛙的關注。視頻中,在幾個單獨分區的蛙池旁,工作人員正分揀密密麻麻的牛蛙,給人第一眼看到的印象就是這些蛙體色好、活力十足。據了解,這批牛蛙是從蝌蚪到成蛙,全過程由海之味牛蛙循環水養殖模式養出,百分百實現無換水。而海之味會將這批蛙制成自有品牌凍品,并充當預制菜開發原料,充分保證自有食品安全可靠。
在向記者介紹海之味循環水養殖模式近期情況時,李寒曉特意強調,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在近日聯合發布了強制性地方標準《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這個標準將于5月1日起實施。這對于本地的牛蛙養戶而言,說白了就是要面臨更嚴格的執法標準,未來不僅是說不讓養的問題,可能還會出現嚴厲處罰甚至承擔刑事責任等其他問題。
“這就是海之味為什么要多年堅持循環水嘗試的根本要素。”李寒曉堅定地說道,業內有很多人的理解是,企業特意去研發循環水以后,會抬高養蛙行業的門檻,改變原有生態,但這絕非海之味的真正意愿。“我們想表達的是,以后如果哪天傳統投機的牛蛙養殖方式不能開展了,在這個產業還需要生存的情況下,我們的循環水養殖可以作為一個能夠得到政府認同的備選方法,為這個行業的延續提供另一條選擇道路。”
著眼于長遠,海之味集團董事長陳澤雄曾多次公開表示非常看好牛蛙的產業發展。他認為,目前牛蛙最大的痛點就是環保質量和養殖安全問題,只要對癥下藥在技術研發上攻堅克難,就能開啟牛蛙養殖新局面,與政府的需要達成一致。在這份初心和動力的驅動下,海之味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金研發牛蛙水養新模式,并十分重視解決牛蛙養殖尾水處理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他們已經投入兩千余萬元,不斷探索,這也是一個“試錯”和積累的過程。
針對牛蛙養殖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尾水污染、大量耗水三大痛點,海之味從2014年開始探索牛蛙養殖新模式;2018年正式投入第一臺AO水處理設備運行成功;2019年增加投資了6臺AO設備和4臺MBR膜池處理系統,將全部生化處理設備升級為“生化+膜池過濾”,日處理污水2500-3000噸;2021年投入500萬研發“固液分離+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2022年,海之味推出了“硝化菌+植物跑道”模式,植物跑道主要種植的是狐尾藻、水花生,其生長速度十分迅速,可以吸附一部分淤泥與清水池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質,明顯改善水質。相比用有一定毒性的絮凝劑來處理氨氮、總磷,‘植物跑道’更加綠色、健康。從此,中國首個牛蛙循環水養殖模式正式開創,但這也注定是一條艱辛難被理解的道路。
“雖然我們投入了這么多,但這么多年來其實也被很多人不理解,他們既覺得我們養不出來,也認為這個模式是不可行的。”循環水這頂“皇冠”戴著好看,但面對的壓力是空前絕后的。
“但現在我們可以無懼風言風語,用事實說話了!”李寒曉興奮地表示,現在養出的這批蛙是百分之百用循環水模式養出來的,全過程完全沒有排水,并且養殖成活率非常高。據她介紹,原來只是用循環水進行小規模養殖嘗試,現在已經擴展到300多個池子全運用循環水了,也算是初具規模了,種種結果足以證明循環水養蛙模式完全具備可行性。
“從首批的成活率來看,我們是非常有信心繼續擴大規模的。”李寒曉認為,如果繼續研發推廣,相信離既解決企業用水難問題,又能完成政府對環保嚴格要求的共贏局面不遠了。
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李寒曉也指出了循環水模式當下存在的弊端,比如現在可能還達不到傳統養殖模式的高密度或者養殖周期可能會稍長,但她也強調,養殖出來的餌料系數這一塊是完全沒問題的。
“知難而進,通過強化與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團隊、廈門興牧威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技術團隊的合作,我們正在努力針對上述弊端進行攻克,相信很快就能實現循環水成果的新突破,交出一份能讓多方滿意的答卷。”
據悉,目前海之味牛蛙循環水養殖基地每日可處理養殖尾水超10000噸,循環水設計工藝流程中的各環節都進行了科學設置。該套系統的紫外線有三道殺菌工序,終端的水處理池還有一道臭氧處理,具有高效、節水、節地、排放可控等優點,工廠化循環水養牛蛙畝產可達3萬-6萬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