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河鲀大量上市。河鲀捕撈、控毒宰殺、烹飪、預制菜生產……一幅“鮮味四溢”的豐收景象在這里如火如荼上演。
佛曇鎮東坂村的養殖工人們正在對河鲀大小進行篩分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即河鲀魚,一種有劇毒卻美味的物種,被譽為“天下第一鮮”。過去,因其滋味鮮美、口感嫩滑引得無數人“拼死吃河鲀”。如今,經過控毒技術養殖和按規范加工的河鲀,可以被安全地送上百姓餐桌。
佛曇鎮面朝佛曇灣,寬廣的淺海灘涂和適宜的氣候溫度,讓這里成為福建省河鲀育苗量最多、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最大的地區。
連日來的陰雨天氣,絲毫不影響東坂村蝦塘豐收的火熱。記者在現場看到,兩名工人駕駛小船,向蝦塘中均勻鋪撒餌料;另一支隊伍沿著塘邊下網,待河鲀上浮,緩緩收網,將河鲀圈至近岸處。此時工人穿戴完畢專業設備,下到塘中,根據河鲀大小進行捕撈、篩分。
“東坂村原先以斑節蝦養殖為主,養蝦初期效益很好,但容易出現病害,后來有村民嘗試將河鲀與蝦混養,以‘鯰魚效應’刺激蝦的生長。”東坂村黨總支書記戴慶陽說,河鲀是蝦的天敵,游得慢的病蝦容易被河鲀吃掉,既能減少蝦病傳播,又逼迫其它蝦在快速游動中變得壯實健康。
10多年前,斑節蝦市場一度走低,東坂村的水產養殖業受到沖擊,而原先處于“套養”地位的河鲀養殖優勢則顯現出來,江浙一帶的水產批發商紛紛前來收購。
如今,這里形成了套養河鲀、斑節蝦和花蛤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生態混養河鲀的水域面積超1萬畝,全村約有6000人從事河鲀養殖業。
河鲀養殖成為佛曇鎮的特色產業
河鲀養成了,敢吃的人卻不多。
“野生河鲀有毒,但經過一代代的品種選育和人工養殖,可以將河鲀體內毒素控制在食用安全值之內。”戴慶陽解釋道。
當地養殖戶團結起來,他們自掏腰包,聘請專家進行養殖河鲀專業培訓,從育苗、養殖、加工、宰殺處理等環節入手,推廣控毒無毒技術,東坂村有60多人通過培訓并獲得食用河鲀宰殺烹調的資格證書。
“持證上崗”是破局的第一步,養殖戶們學成以后,舉辦河鲀宴邀請村民品嘗。紅燒河鲀、魚子蒸蛋、涼拌魚皮……五花八門的烹飪手法讓河鲀鮮味得到充分釋放,也讓無數食客聞名而來。20多家河鲀餐館先后開業,長達數百米的東坂村“河鲀美食一條街”崛起。
2016年,原農業部和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通知,決定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加工經營。2018年7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公布養殖河鲀加工企業審核結果,位于東坂村的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通過審核。擁有這張河鲀“身份證”,這里養殖的暗紋東方河鲀經加工后可合法進入市場流通。
今年3月,2024年首屆河豚文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辦。漳浦河鲀速食產品一經亮相,吸引眾多參展商品嘗、交流。漳州市河鲀協會會長、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戴云峰在展位前忙碌著,光是名片就交換了十多張。
“受到福建知名小吃魚丸的啟發,我們研制出方便攜帶的河鲀魚丸、河鲀餃、河鲀凍品等10多種速食產品。”戴云峰說。他隨手拿起一袋魚丸制品,用手機掃描包裝袋上的溯源二維碼,魚丸產品的產地、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等信息,全部詳細地顯示出來。他也強調,未經規范化養殖的河鲀不能食用,端上餐桌的河鲀及其制品,必須來源于經國家審核備案的魚源基地,并由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嚴格按規范標準宰殺加工。
如今,漳浦縣年產河鲀4000多噸,產值超7億元。佛曇鎮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佛曇鎮河鲀產業正努力走向三產融合,東坂新能源漁光互補項目、河鲀垂釣體驗區建設等正加速推進,第二屆河鲀文化節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爭取實現“經營生產+旅游休閑”同步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