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農業經濟導刊:處于發展更低階段的中國,與高收入東北亞國家和地區整合農業資源,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各方的根本利益所在。各國和地區農業與非農產業間的水平分工,農業的垂直分工,是現階段農業資源整合的具體形式。這需要各方、主要是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集團克服短視,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
以中國農民、日韓制造商和三國消費者“三敗俱傷”告終的2000年中韓大蒜貿易戰、2001年中日大蔥貿易戰,凸現了一個事實:中國與東北亞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客觀上已經形成的貿易分工和產業遞進格局,后者正在或需要逐步讓出市場空間的農業集團主觀上卻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當中國潮水般的價廉物美農產品挾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之勢涌入,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地替代了他們的產品時,他們為保衛自己的地盤徒勞地作著艱苦抗爭,引發無謂的貿易沖突。為了東北亞各國和地區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更主動地整合中國與日韓等東北亞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農業資源,更有意識地促進農業生產流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非常必要。
一、東北亞在中國農產品一食品現有貿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力
與中國人地比例相仿的亞洲,是中國農產品——食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盡管,中國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人均耕地面積0.1公頃,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是在亞洲,我們的人均國土資源僅略低于平均水平,更分別是人均收入高出我們40倍、10倍和15倍的高收入東北亞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省的2.5、3.5和4.5倍。這樣,中國農業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優勢在亞洲完全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1.2001年中國對亞洲農產品——食品進出口情況
2001年,中國128億美元的食品和活動物出口額中,94億美元出口到亞洲,占74%。其中,52億美元出口到日本,14億美元出口到韓國,中國農產品——食品向東北亞這兩個國家的出口值,占對亞洲出口總額的70%、對全球出口值的一半以上。
不僅農產品——食品,中國對日本和韓國的出口和進口,都是除香港外(中國大陸對香港的進出口商品多數不是直接的來源地和目的地)的亞洲的第一和第二。2001年,中國對日本出口額450億美元,占對亞洲出口額的31.91%;對韓國出口額125億美元,占對亞洲出口額的8.87%。中國自日本的進口額428億美元,占自亞洲進口額的29.08%;自韓國進口234億美元,占自亞洲進口額的15.90%。
中國與日本、韓國等東北亞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格局,總體上是,中國順差在農產品——食品,中國逆差在制成品。這種格局,又是中國農產品——食品總體順差,具有比較優勢的表現。表1給出了2001年中國務類食品(商品構成按SITC分類)對全球和對亞洲的“凈出口指數”。
2001年中國在對全球進出口順差225億美元、凈出口指數0.04的同時,對亞洲逆差63億美元、凈出口指數—0.02。但是中國對亞洲的食品進出口與對亞洲的進出口總體情況相反。中國對全球食品進出口順差78億美元,相當于食品出口總額61%,凈出口指數0.44;而對亞洲食品進出口順差80億美元,相當于對亞洲食品出口額的85%,凈出口指數0.74;中國食品對全球的進出口順差,基本出自對亞洲的食品進出口順差。這說明,相對于其他行業,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食品部門,是中國這個人口最多、勞動力資源最充裕國家的比較優勢所在;相對于總體上與中國一樣人多地少的亞洲國家,尤其是其中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都很緊缺的高收入的東北亞國家和地區,幅員遼闊的中國農業——食品部門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
在全球,中國各類食品中,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蜂蜜,飼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凈出口指數為負值,主要是來自土地資源充裕的北美洲、大洋洲的乳品和飼料的人超,說明相對于它們,中國農業受制于土地資源緊缺。在全球,大量占用耕地的糧食,確實不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在。而在亞洲,中國所有各類食品的凈出口指數都是正值。不僅更少依賴土地、更多耗費勞動力的畜禽產品、水產品和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凈出口指數很高,而且土地密集型的糧食:谷物及其制品,飼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進出口指數,也分別高達0.77和0.73;只有土地密集型的糖、糖制品及蜂蜜的凈出口指數低至0.11。
2.2001年中國對韓國和日本農產品——食品進出口情況
與中國在全球的順差相反,2001年中國對韓國進出口逆差109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對韓國出口額的87%。逆差來自工業制品的113億美元(出口95億美元,進口209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向韓國出口工業制品總額的1.2倍。
在這種總體格局中,中國的食品順差13億美元(出口13.7億美元,進口0.95億美元),基本也就是中國向韓國的食品出口額,凈出口指數0.87。其中,谷物和飼料、水果蔬菜的進出口指數超過0.90,乳品與蛋品、水產品相當于食品類平均水平,肉類0.59,貿易比重極低的活動物和糖類是負值。韓國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中,45%是水產品,其次是谷物,29%;第三是蔬菜水果,11%,前三項合計,占韓國自中國進口食品的85%(見表2、表3)。
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日趨密切。韓國總貿易順差中,約有一半來自對中國的順差,2001年韓國在對美國、日本、歐盟、東盟等以往大宗貿易國的出口都下降了15%左右的情況下,對中國的出口僅下降1.2%;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韓國的第二大市場,在其全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10.7%上升為12.1%。
2001年韓國進口總額下降12.1%,而來自中國的進口卻在增加;來自日本、美國的進口在其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19.8%、18.2%下降為18.9%、15.9%,而來自中國進口所占的比重由8.0%上升為9.3%。
與中韓貿易格局相似,中國對日本貿易同樣也是初級產品出超(66億美元,出口83億美元,進口17億美元),工業制品人超(45億美元,出口366億美元,進口411億美元),相抵后中國順差21億美元,僅相當于日本商品進口額的5‰左右。
不同的是,中國對日本顯現出更大的初級產品——食品比較優勢。在所有類別的初級產品中,僅有初級產品中的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有不到0.5億美元的逆差,相當于中國該類商品向日本出口金額的4%,其余類別的凈出口指數都是正值,最高的是食品和活動物,0.93;次高的燃料能源,0.76。在食品中,除了活動物日本有相當于中國進口量40%的對中國出口(但其出口額僅占食品出口總額6%),其他所有類別幾乎“一面倒”,日本只有進口,沒有出口。份額最大的是水產品,占37%;其次是蔬菜水果,占32%;第三是谷物,占16%。前三項合計,占日本自中國進口食品總額的85%。與韓國從中國的食品進口結構相似。不同的是第二、第三位置。
從日本的食品進口來源國分析,同樣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食品越來越顯現的優勢。2000年日本食品進口總額460.47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進口額最高,123億美元;中國其次,60.97億美元;二者合計占日本總進口額的39.97%。可能預示的趨勢是,相對于日本總進口4.0%的增長率、來自美國的進口3.4%的增長率,來自中國的進口增長率達到了12.6%。在15類食品中,11類的前5名進口來源國中有中國,蔬菜/蔬菜制品、堅果/堅果制品的優勢尤為明顯,所占比例分別為46.6%、44.8%;其中,脫水蔬菜、豇豆所占份額超過80%,幾成壟斷之勢。只有活動物、乳品及蛋品、飲料、動植物油這4類產品不在前5名之列。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