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農民日報:養了10多年的羅非魚,廣東省廣州花都區花山鎮東湖村梁誼標沒想到,如今他的60畝塘15萬斤羅非魚竟成了燙手的山芋。“賣就意味著虧本;不賣又擔心隨時可能到來的寒潮招來更慘重的損失。”如何解決存塘羅非魚的出路問題,讓梁誼標進退兩難。
在他看來,飼料漲價帶動養殖成本增加是虧本的最直接原因。去年,羅非魚飼料價格發生了飛躍式增長。沉水料每斤上漲0.25元,上漲幅度達20%;膨化料每斤上漲0.3元。梁誼標盤算,按照目前的飼料價格,每斤魚的飼料成本直接增加0.45元,由此帶動養殖成本由每斤2.7元~2.8元上漲到3.3元以上,其中飼料成本達到2.5元,超出目前的市場價格。
梁誼標去年養魚的經歷絕非個案,雖然有業內人士認為花都的養殖成本偏高只是地方現象,“但飼料漲價而魚價不漲,養殖戶的利潤被剝奪了,這是事實,哪個地方都一樣。”廣東高要市白土鎮羅非魚養殖大戶黎來基說,去年雖然還不至于虧本,但已經沒有利潤可賺。他解釋說,高要的羅非魚養殖放苗密度普遍不超過1500尾/畝,這樣可以帶來生長速度快,餌料系數低及其他費用少的優勢,養殖成本也相應較低,只有2.7元/斤,但是飼料價格仍然使當地的養殖成本增長了近兩成。
然而,飼料企業認為,飼料漲價是由原材料價格大幅提高造成的,飼料廠雖然有自己的定價權利,卻并沒有獲得更多的利潤。流通商也表示,流通環節同樣沒有分得更多的利益。“魚販子目前以3元/斤的價格收魚,以4元/斤賣出。”梁誼標說,除掉費用及魚的損耗,魚販子的利潤并不高。
據高要市振業水產有限公司一工作人員介紹,羅非魚價格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內銷沒打開市場,外銷又由于企業在應對競爭時采用“價格戰”的手段,導致出口價格上不去,而隨著人民幣升值及海上運輸費用的增加等,極大地壓縮了加工出口企業的利潤。企業為了保證其原有的利潤空間,只能壓低價格來收購原料魚。
羅非魚產業鏈上,飼料企業及加工出口企業要保證其利潤,不斷地將各環節的壓力轉嫁到養殖戶身上。養殖成本提高了,但銷售價格上不去,養殖戶只能為飼料原材料的漲價及加工廠增加的成本埋單。“說穿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都有定價權,也有話事權,而養殖戶沒有,只有埋單的份。”一業內人士如此評價當前的市場現象。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