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北京現代農業信息網資訊: “今年市場行情好,一斤海帶賣到1.2元,我家養了8畝海帶,一畝可以掙12000元,單養海帶一年就能賺將近10萬元。”59歲的福建連江縣官塢村村民董志貴談起海帶養殖眉飛色舞。
官塢村像董志貴這樣依靠海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據官塢村黨支部書記林哲龍介紹,官塢村今年全村養殖5000多畝海帶,年產鮮海帶8萬噸,畝均1萬多元,村民僅海帶養殖業,人均純收入就可達7000元,全村80%的農戶養殖海帶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
官塢村是名副其實的海帶村。記者走在村里,仿佛走進海帶的世界。路上晾曬著海帶,海上養殖著海帶,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海帶的味道。“官塢村養殖面積、產量均居全國村級首位,是全國最大的鹽漬海帶加工基地。”林哲龍說。
大面積的海帶養殖需要機械化支撐。“官塢村的海帶產業已經擺脫了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養殖。”林哲龍介紹說,“全村現有600多艘機動養殖船,10多臺運、裝、卸機械化吊車,有150多輛農用裝運車,每天可供應鮮海帶5000多噸上岸。”
為實現海帶產業的升級,官塢村成立了連江縣官塢海洋公司,對海帶進行深加工。記者在公司加工車間看到,工人將鮮海帶先用水沖洗干凈,然后再用開水將海帶燙熟,冷卻,用鹽腌制,脫水,再加工成海帶結、海帶絲等產品。
“像這樣的生產線一共有20條,一天可以加工1000多噸海帶。”連江縣官塢海洋公司副經理林金標說。
官塢村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改變了傳統農業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科技則為這個村海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后勁。據林哲龍介紹,官塢村先后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部門和高校開展技術合作,并聘請了10多位水產專家到公司任職。
林哲龍說,官塢村還擁有全國最大的工廠化良種海帶育苗基地,2000年科技人員培育出耐高溫、產量高的“連雜1號”海帶,去年年底,全國出現暖冬氣候,全國海帶苗下海發生爛苗,而“連雜1號”成功抵御住了暖冬爛苗。
海帶產業改變了官塢村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官塢村所在的黃岐半島曾經流行“有腳不踩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的說法,“現在的說法是‘想致富,來官塢’。”林哲龍笑著說。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