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三晉都市報資訊:大面積的農業開發、興建水利工程、濕地逐年減少、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使水域面積逐漸縮小。再加上人們的私捕濫撈,不少久負盛名的野生魚類因此逐年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值得慶幸的是,7月29日,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黃河魚類的一個天然產卵場——臨縣磧口鎮黃河內灣。
技術人員來到臨縣磧口鎮北碑樓村的黃河內灣時,發現一段長約2.5公里的水草灘。當地村民稱此處曾發現有黃河鯉魚、黃河鯰魚,最大的魚有4公斤。工作人員立即進行了水樣和標本采集,通過實地打撈,發現確有黃河魚類存在。
專家認為,該黃河內灣就是一個天然的魚類產卵、索餌場。“那個地方水流流速緩慢,能提高魚卵的受精率,河底最好有魚類喜歡棲息的礁石和水草,親魚交配后的受精卵可以粘附在礁石和水草上,能提高魚苗孵化的成功率。”
近年來,很多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棲息地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電魚、毒魚、炸魚、迷魂陣、布圍子等有害漁法漁具,加上沿河化工、水泥、礦山等企業的排污,人為破壞了洄游通道,使魚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適宜魚類繁殖的環境也隨之銳減。魚類缺少“愛巢”,導致了野生魚類資源日益減少。據不完全統計,黃河原有魚類150多種,年捕撈量70余萬公斤。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種群已絕跡,捕撈量下降40%左右,特別是黃河鯉魚、黃河刀魚、北方銅魚等黃河名貴魚類,已在不少河段絕跡。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