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7月的一天,中山市三角鎮裕榮魚苗繁殖場內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撈苗、打包、裝車等一系列工作,這些魚苗將發往云南、浙江、西安等國內多個省市,以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作為中山最大的生魚苗種場,每年從這里發出去的雜交生魚苗高達5000萬尾,其中70%銷往省外市場。
裕榮魚苗繁殖場場長名叫梁桂洪,他在中山第一個培育成功雜交生魚苗,其生長速度和防病害能力遠遠好過以前的苗種,養殖戶也因此改變了多年來因為苗種品質差造成難以盈利的局面。在培育出雜交生魚苗之后,梁桂洪堅持不懈地進行品種改良的研究工作,與珠江水產研究所以及華南農業大學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在當地很多農民眼里,他被稱為中山“雜交生魚狀元”。
在2001年以前,中山的生魚苗種繁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本地生魚做親本繁育,第二個階段是自1993年開始的從香港進口生魚親本進行繁育。但當地的生魚養殖戶都鮮有盈利,究其原因,生魚苗種的品質差是根本所在,這直接導致了生魚生長速度慢,病害多。直到2001年,梁桂洪培育出了雜交生魚苗后,養殖情況才有所改觀。
1989年,梁桂洪開始從事生魚養殖,當時中山大部分養殖戶要到順德購買苗種。于是,第二年梁桂洪便自己開設了一個魚苗繁殖場培育魚苗,但情況并不理想。“用本地生魚親本培育的魚苗生長速度慢、病害多、產量低,問題很多。”1994年,梁桂洪了解到香港種生魚苗與內地魚苗相比,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產量高等優勢。于是,梁桂洪開始培養香港種親魚。
“但是3年以后,就出現了近親繁殖的現象,品質退化,一代不如一代。”從1997年開始,人工養殖生魚日漸受到冷落。這時,雜交豬苗給了梁桂洪靈感。2001年,梁桂洪從三角鎮農辦人員里認識了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在得到專家的專業指教和鎮農辦的支持后,梁桂洪在自家的庭院里建起了幾個小型養殖池試行孵化雜交生魚品種。
由于繁育技術和管理方法沒有完全掌握,當年虧損近6萬元。到了2002年,為了掌握生魚的養殖和繁育技術,他先后多次到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地拜師學藝,又從湖南、湖北等地引進雄性生魚作父本,結合本地雌性生魚作母本,這一年雜交生魚培育成功,盈利10多萬元,苗種供不應求。隨后,梁桂洪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其育苗池面積已發展到200多畝。
“雜交苗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弊端,還需要不斷地改良品種。”梁桂洪表示,雜交苗的培育現在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已經出現了自然退化現象,苗種質量和以前的港苗差不多,退化率達到了50%。
“現在廣東的生魚苗場一個月產出來的苗,整個廣東一年都養不完。”雖然生產雜交苗的苗場有如此之多,但是去做改良品種研究的人很少,因為這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金錢,而且成功的概率很低。但就像當初最早研究培育雜交生魚苗一樣,梁桂洪又走在了最前面,不遺余力地進行著雜交生魚苗的品種改良工作。
“搞水產養殖優良品種是最主要的,只有研發出最優良的品種,才能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生魚養殖業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為了對雜交生魚苗品種進行改良,梁桂洪與相關研究所及高等院校進行深度合作,目前他正在和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進行一項名為《雜交生魚苗改良品種研究》的研究課題。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