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左一)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左二)在摩托艇上觀看剛剛從海底打撈上來的底播增殖扇貝、海膽。
科學時報訊:在全國眾多臨海城市中,擁有1906公里海岸線的大連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優勢。近年來,由于粗放型的海洋捕撈方式造成近海資源的日漸衰竭,如何變“靠海養人”為“靠人養!,由簡單地向海洋索取轉變為養海護海,成為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關鍵所在。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等企業順勢而動,創造了海洋生態養殖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推廣和強力扶持下,以生態漁業為基礎的高效漁業和外向型漁業已經在大連市長海縣各個海島落地生根,并為當地的漁民和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合成帶隊的專家團一行到長海縣獐子島鎮實地考察后,認為長?h的生態意識已走在全國前列,獐子島集團生態漁業的做法在全國同行業中堪稱范例。
發展生態漁業是國家需求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藍色國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是海洋大國,但還不是海洋強國,海洋經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到10%,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數據則達到了40%。在當前國家耕地減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日漸突出的情況下,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我國未來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基礎。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介紹,按人口增長速度推測,到2030年,海洋食品的需求將增加1000萬噸。如何使海洋產品源源不斷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就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耕海牧漁,實現生態養殖,為未來打造“糧食基地”,正是全體中國漁業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容量是生態漁業的核心
漁業研究離不開海上調查。作為我國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可持續開發利用的著名學者,唐啟升院士率專家團一路奔波來到長海海域,實地觀測獐子島漁業的生態養殖實踐,并就地提出了很多指導性建議。用張合成的話說,這也是中國水科院第一次對一家漁業企業作如此深入和長時間的考察。
在談到我國如何發展生態漁業時,唐啟升運用生物鏈的基本理論,提出我國應實行“非頂層獲取策略”。西方國家往往更多地獲取食物鏈頂層的大型水產生物,這就使水產品數量的增加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我國的國情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應更加注重獲取海洋生物鏈中“非頂層”的食物來源,以滿足人口增長帶來的食物需求難題。同時,生態漁業又是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僅以貝類和海藻養殖為例,每年不僅為人們提供1000萬噸的食品,還可減排120萬~150萬噸碳。
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容量標準,成為發展生態漁業的關鍵所在。容量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一則會產生由于食物供給不足造成的壓力,另外還會出現由于生存空間不足產生的環境脅迫。而我們的目標是“高產出,高產值”,這就要求漁業企業從營養動力學、水動力學等角度,根據不同的要求,科學評估水體的最佳容納量。
與科研“國家隊”聯姻
獐子島位于黃海深處,北緯39度,寒暑交界,海水交換能力和自凈能力強,是世界公認的最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緯度。將這一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海產品優勢的,就是獐子島集團實行的“底播增殖”技術,即將優質種苗直接投放到深達三四十米的冷水域海底,既不需要投食,也無需用藥,讓這些種苗經過2~5年的自然純生態成長,形成海產品的野生品質。經過不斷探索,又創造出上層套藻、中層養貝、底層珍品養殖的科學生態養殖方式。十多年間,“底播增殖”模式使蝦夷扇貝成為了一個年產值10多億元的產業。目前每年向海底自然投苗超過20億枚,價值達1億元。
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向記者介紹,獐子島漁業堅持“耕海萬頃,養海萬年”的理念。為保證海域的清潔,近幾年,島上不斷加大綠化覆蓋面積,現在連下雨時從島上流進大海的水都是清澈的。2005年,公司投資200余萬元,建立海洋生物實驗室并建造了監測船,每半個月對所轄養殖海域的水質、微生物等指標進行一次全面檢測,5~9月高溫期間,每月由國家赤潮生物監測中心對可能出現的有毒浮游生物、貝毒素、污染物等進行兩次跟蹤監測。到目前為止,公司環境水質監測制度建立率達100%。其所在海域一直保持著國家清潔海域標準,被國家海洋監測中心確定為國內最適宜海珍品生長和養殖的海域之一,并被列為國家級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和海島海珍品增養殖開發利用示范基地。
為加強科技對漁業的引導和支撐,近年來,獐子島漁業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中科院海洋所等機構聯合研究的“皺紋盤鮑雜交育種技術及其養殖工藝體系”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投入3000多萬元與大連水產學院合作開展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利用物理與生物的方法和技術,營造海藻場,設置人工魚礁、人工藻礁,對刺參、海膽、皺紋盤鮑、扇貝等海珍品的棲息環境進行修復與優化,確保獐子島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海珍品天然種質資源庫”。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