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江蘇省金湖縣呂良鎮軍舍村,水田和溝渠縱橫交錯。柏廣友是該村一名共產黨員、專業大戶。他先后榮獲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淮安市“農副產品營銷標兵”、“有特殊貢獻科技人才”和金湖縣“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04年他在承包的35公頃魚蟹混養面積的基礎上,以其中22公頃種植荷藕,一舉成功。年產鮮藕20萬千克,成魚10萬千克,創產值120多萬元,獲利潤30余萬元。
今年38歲的柏廣友,很愛鉆研,無論從事種田還是水面養殖,都愛看科技書籍。1995年退伍回鄉后,成為村里的農民水產技術員。憑著在部隊練就的膽識和眼光,結合家鄉水面多、土地廣的有利條件,經過思考,他決定走水面種養這條路。上世紀90年代,周邊縣市荷藕的市場行情越來越看好。柏廣友瞄準這個機會,專門搞起水面種養。1995年,他將本村13公頃水面全部承包養魚,這在當時可謂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一般人是沒有這個膽識的。沒有資金。他就向親戚朋友借、向信用社貸款;沒有技術。他就向書本、向專業技術員求教;沒有市場,他就親自去跑、去摸索。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2004年,已初步建立穩定銷售渠道的柏廣友,僅鮮藕一項就獲利10多萬元,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大戶。成功之后的他沒有忘記周邊還沒有富裕起來群眾,他廣泛宣傳自己種藕的成功經驗,無償地將所掌握的種養技術和市場信息提供給周圍鄉親。他帶動了本村發展,進而擴大到全鎮。目前,該鎮荷藕面積已達近700公頃,種植戶達到1000多戶,形成“水底有藕,水中有魚”的混養模式。僅水面種養一項,年人均就獲利2500元,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富裕起來的柏廣友并沒有滿足現狀,在思考怎樣使自己事業更上一個層次。怎樣才能將全村乃至全鎮種植戶團結起來,怎樣才能使本鎮蓮藕賣得更好、賣上大價錢。在呂良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他發起成立農副產品購銷公司。從籌備到建章立制等一系列工作,柏廣友傾注了大量心血。目前他正籌建呂良鎮無公害荷藕協會,廣泛吸收種植戶為會員,在品種更新、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上,充分發揮作用,帶動全鎮荷藕生產。
柏廣友并沒有安于現狀,他在思考如何充分挖掘蓮藕產業的潛力。他已經尋找到鮮荷葉的銷售渠道,使過去的廢物變成了能賣錢的“香餑餑”。下一步他將籌建一個荷藕產品深加工項目,進一步提升荷藕生產的檔次和水平,為荷藕種植戶創造更大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蘇紫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