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之窗消息: 24日,平潭縣流水鎮砂美村村民俞兆云查看完自家漁排下的鮑魚,憧憬寫在了他的臉上——再過幾個月,這批鮑魚出產后,他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而在幾年前,他還是村里的特困戶,一家3口人年均純收入只有幾百元。
俞兆云的經歷,是砂美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砂美村位于平潭縣流水鎮北面的一個小島上,全村371戶,人口1514人,世代以捕魚為生。由于海洋資源逐年衰退,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很多家庭連溫飽都成問題。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為了擺脫貧困,很多村民想搞水產養殖,但是,他們一沒技術也沒資金,也不知道養什么賺錢。所以,想歸想,卻沒有人付諸行動。
小島周圍的海灘上,經常能撿到野生鮑魚。心思靈活的村民李原燦斷定,周圍海域肯定適合養鮑魚!1994年起,李原燦拿出1萬多元錢,在海邊試著圈養鮑魚,鮑魚苗都是從海邊撿來的野生鮑魚。由于沒有技術,這批試養的鮑魚死亡率很高,活下來的也光吃餌不長個。直到1997年,李原燦等人試養的鮑魚仍然沒有成功。
連續失敗并沒有讓砂美村人氣餒。他們開始四處考察,尋找好的鮑魚種苗和養殖技術。2001年,經過充分的技術準備后,村黨支部投資5萬多元成功試養鮑魚3萬粒,并在2003年2月獲得大豐收,總產值達15萬元,凈賺10萬元。
試養成功后,砂美村開始推廣鮑魚養殖。俞兆云就是在李原燦的幫助下開始養殖鮑魚的。由于家庭困難,俞兆云拿不出啟動資金,李原燦無息借給他5000元,并給予技術扶持,現在他的年純收入也達到了3萬多元。
去年,全村鮑魚養殖戶達到225戶,漁排2800框,總投資1800萬元,純收入818萬元。砂美村人均年純收入從1999年的不足950元上升到6800元,不少人不僅在島上蓋了新房,還在縣城買了房子。
近年來,砂美村養殖的大黑鮑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下降較大。根據市場變化,村里引進了適應性強、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的日本黑鮑與北方的皺紋盤鮑雜交的新品種。去年,村里又開始試養章魚,投入資金20萬元,純收入也達到20多萬元。今年又擴大了養殖規模,投資資金30多萬。
砂美村嘗到了“換個吃法”吃海的甜頭,現在又在規劃著擴大鮑魚養殖規模,發展養殖新品種,計劃進行海參和鮑魚混養,推行立體養殖。而今年又將鮑魚養殖擴大了300框,計劃兩年內再擴大無公害鮑魚養殖1000畝。
手里有錢了,村民們開始積極出錢出力將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文明和諧。近幾年來,村里開辦了夜校、科技培訓班,建起了村文化室、圖書閱覽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起了三級漁港防浪堤和100噸級陸島交通碼頭,為山體滑坡的56戶災民實現異地搬遷安置,今年又建設村主干道及村間道路5條,共1.8公里。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