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報訊:6月初,記者在山東省榮成市采訪時獲悉,一個叫西霞口的漁村竟然參加了國家“863”科技項目研究,并且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懷著好奇,記者進行了采訪。
建設國內最大的海珍品基地
西霞口村是中國大陸最早看見太陽升起的地方,依山傍海,具有發展海洋漁業的天然優勢。
談起漁業,西霞口村前黨委書記、董事長田文科頗顯自豪:“西霞口歷史上是一個小漁村,經過20年發展,通過實施‘漁農互動’和‘漁科互動’,如今已是一個‘海洋經濟型強村’和‘全國十佳小康村’。2007年西霞口集團總資產達45億多元,總收入23億元;漁業收入1200余萬元,是支柱產業之一。”
田文科解釋,所謂“漁農互動”,就是遵循市場原則,以漁業企業為基礎,以“三農”利益和企業效益為核心,引導企業與“三農”建立互動關系,優化配置漁業和“三農”資源,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漁農融合、以漁哺農、以農促漁、漁農雙贏”。
圍繞建設養殖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布局較集中的海洋珍品養殖基地,做大做強海珍品優勢產業,從1995年到2007年,西霞口村累計投資已達2億元;建成海洋珍品育苗室3000平方米,年可繁育鮑魚苗1000萬頭、刺參苗3000萬頭;建成了1萬立方米水體育苗暫養車間,存養500萬頭鮑魚和100萬頭海參。2007年,海珍品養殖收入3.4億元。
采訪中,田文科展望未來,規劃投資4500萬元、1600畝的人工魚礁養殖基地項目和計劃投資1.2億元的鮑魚養殖項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到2010年項目建成后,西霞口村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海洋珍品養殖基地之一。
從“農漁分割”到“農漁互動”
田文科介紹,西霞口村發展始于20多年前的“農漁合并”。上世紀70年代,西霞口有兩個獨立的農隊和漁隊,體制造成兩隊各干各的,相互掣肘。農隊,人均不足一畝山地,但不能下海捕魚;漁隊,只有幾條小船,但不能上岸種地。
上世紀80年代初,在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背景下,時任農隊黨支部書記的田文科意識到,應當打破農漁分割體制。可是,這樣做在山東沒有先例,事關政治問題。對此,西霞口村確定,先干后說,第一步分田到戶,第二步下海捕魚。到1987年,實現了事實上的兩隊合并,經山東省政府批準,西霞口村實行“農漁合并”,成立了山東第一家村級漁業公司。
田文科坦陳:“經過反復考慮,西霞口村確定,實施‘兩隊融合、資源重組、農漁互動、捕撈興業’。這一改革探索,被專家稱為‘西霞口模式’。”
田文科感嘆,那時海里魚很多,只要有大船,就能賺錢。但是,合并之初,公司沒錢,一條大船三四百萬,根本買不起。經過四處聯系,與大連一家單位達成協議,大連出錢,西霞口村出人,合營一對250馬力捕撈船,加上原先的幾對船,當年實現捕撈收入1900多萬元。“這是西霞口村的第一桶金”,田文科說。
從1987年到1992年,西霞口村通過“漁農互動、滾動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支擁有50多條船的規模化捕撈船隊,年捕撈收入達1億多元,捕魚成了支柱產業,漁業提供的集體積累達6000多萬元。
隨后,圍繞拉長捕撈產業鏈,提高效益,西霞口村建起了魚網廠、冷藏廠、魚粉廠、罐頭廠等企業,初步形成了捕撈漁業產業鏈。
從壓縮船隊到“漁科互動”
然而,到上世紀末,一方面海上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一方面沿海地區增船上網勢頭不減。西霞口人感到,僅靠捕撈業,難以實現持續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經過反復論證,西霞口村確定:調整發展戰略,壓縮捕撈船隊,實施“漁科互動”,養殖海洋珍品。基于此,捕撈船隊僅留下兩對大船,其余全部出售;變現資金用于海珍品養殖,投資7000多萬元,建起了當時全國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
田文科解釋,所謂“漁科互動”,就是遵循市場原則,以漁業企業為基礎,以企業效益和科技發展為核心,引導企業與科技建立互動關系,優化配置企業和科技資源,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漁科融合、以科促漁、以漁哺科、漁科雙贏”。
2000年西霞口村投入6500萬元,成立了“山東西霞口水產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并于當年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公司以中國海大、中科院等單位為科技依托,聘請專家教授為顧問,旨在進行海洋漁業研究開發,提高漁業科技含量。同時,承擔了“人工投礁養鮑及灘涂鮑參混養研究開發”等國家星火科技項目。
2001年,皺紋盤鮑三倍體育苗及養成規模化技術開發,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扶持。
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水產科技公司作為西霞口村的科技創新孵化器,與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國范合作,承擔了國家“863”科技計劃項目———“皺紋盤鮑遺傳改良技術研究”和“皺紋盤鮑雜交育種技術及其養殖工藝體系研究”,兩項研究分別榮獲2005年度山東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6年至2008年,西霞口村探索成功了“北鮑南養越冬新技術”。鮑魚適宜生長水溫為18℃至25℃,水溫低于7℃就會停止進食;如果長期低溫,就會大面積死亡。然而,西霞口村附近海域冬天水溫只有1℃左右,鮑魚在當地越冬死亡率非常高。2006年11月,西霞口村水產科技公司把110多萬頭皺紋盤鮑魚苗運到福建省平潭海域過“暖冬”,在平潭,鮑魚能吃能長,生長發育正常,死亡率很低,試驗效果很好。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