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報消息:去年全國發生漁業水域污染事故1442次,直接經濟損失2.98億元,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53.9億元
5月4日,農業部和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2007年度《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07年,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漁業水域污染仍比較嚴重,主要污染物為氮、磷、石油類和銅。
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與2006年相比,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范圍有所增加,無機氮、化學需氧量的污染范圍略有減少。
海水重點養殖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養殖水域相對較重。與2006年相比,無機氮的污染范圍有所減少,活性磷酸鹽、石油類的污染范圍有所增加。
海洋漁業水域沉積物中,主要受到鎘、砷、銅和鉛的污染。鎘、銅污染以東海區和南海區及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砷污染以南海區和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鉛污染以南海區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江河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總磷、非離子氨、高錳酸鹽指數及銅的污染。總磷污染以黃河、長江及黑龍江流域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非離子氨污染以黃河及遼河流域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高錳酸鹽指數污染以黑龍江、遼河、黃河流域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銅污染以黃河及長江上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與2006年相比,非離子氨污染范圍略有減少,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銅、鋅、鉛污染范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揮發性酚基本持平。
湖泊、水庫重要漁業水域主要受到總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的污染,總磷和總氮的污染依然比較嚴重。與2006年相比,高錳酸鹽指數和銅污染范圍有所增加,總磷、石油類的污染范圍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據統計,2007年全國共發生漁業水域污染事故1442次,污染面積約8.23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8億元。因環境污染造成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53.9億元,其中內陸水域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11.2億元,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42.7億元。
2007年,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積極開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修復工作。據統計,全國共計增殖魚、蝦、貝等苗種計194.6億尾(粒),投入資金2.6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8.7%和10.0%。
據了解,為客觀評價我國漁業生態環境質量狀況,2007年,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對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黑龍江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及其它重點區域的108個重要漁業水域的水質、沉積物、生物等18項指標進行了監測,監測總面積2063萬公頃。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