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慧典市場研究報告網消息:去年前三季度水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同比增幅達到4.30%。水產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6%,農村市場上漲幅度超過城市。批發市場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3.57%,其中海水產品價格上漲4.2%,淡水產品價格上漲2.78%。水產品進出口較快增長,進口增幅大于出口,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其中水產品產量最大的省份為山東、廣東、福建、遼寧和浙江,去年前三季度這五個省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7%。
在我國漁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的水產業實際上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無論是養殖、運輸、銷售還是品牌管理都還處于初級階段,而包括水環境污染、養殖品種種質退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不到位、物流配送手段落后、產品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則不僅影響我國消費者對水產養殖品的消費信心,而且也嚴重影響了水產養殖品的對外貿易。“多寶魚事件”之后,去年6月底對蝦出口遭遇了美國實施嚴格的自動查驗措施,給我國的對蝦產業鏈造成損失達到了20億元。對蝦出口企業和養殖戶均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長期以來,我國漁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規模的擴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加深了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推進漁業發展由規模擴張型到質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長方式轉變。
水產養殖業是我國漁業經濟的主導產業,且是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支持的產業,我國海水養殖已經有千萬噸產量,是世界第一產量國。在現有的養殖格局之中,魚類占據了淡水產品的主導地位,人工養殖普及范圍廣,未來這種格局不會轉變。淡水養殖的發展將向品牌化經營方面轉移,擁有資源和品牌優勢的企業有機會得到壯大。
當前,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為人類帶來經濟利益和提供優質蛋白源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為有效保護環境,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確保人類健康,有機水產品、綠色水產品的生產方式成為今后的研究熱點。
根據農業部發布的《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到2010年,構建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框架,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現有50%的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促進漁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可以預見,今年及未來幾年,中國漁業必將迎來一個充滿生機的全新發展時期。面對快速增長的水產品市場,我國水產企業該如何把握時機,迎接挑戰,并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制定發展戰略呢?這個是每個水產企業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