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民日報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水產事業的發展,變科技為生產力是我最大的愿望。”這是他對孜孜以求的事業的承諾。幾十年來,他的每一個成果,每一篇論文,都在把這一承諾變成現實。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趙法箴。
趙法箴是我國著名的水產養殖學家,中國對蝦養殖業的開拓者。自1954年走進山東大學水產系的那一刻起,他就與水產養殖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將全部的熱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對蝦養殖業中。
上世紀60年代初,趙法箴首次完成了中國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系統闡述了中國對蝦幼體二十六期的發育變態過程及生活習性,并詳細描述了各期發育形態的主要鑒別特征,同時,與其他同志合作完成了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對蝦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論基礎。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趙法箴帶領自己的團隊先后主持完成了“對蝦人工育苗養殖和開發餌料”、“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等研究,創立了對蝦優質精養高產技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極大地激發了養殖戶的熱情,在全國掀起了中國對蝦的養殖熱潮。
80年代以來,趙法箴主持國家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的研究,創立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實現了高效、穩定、有計劃大批量苗種的生產,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對蝦養殖業的重要奠基人,趙法箴先后參與完成了“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的研究”、“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技術規范”、“對蝦工廠化養殖與質量控制技術與示范”等項目的研究,帶領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選擇育種研究的空白,為實現對蝦養殖優良品種產業化及促進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0年以來,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開始在山東日照、膠南、即墨、東營等地的示范區進行養殖,并逐步擴大養殖面積。中國對蝦選育種群累計推廣養殖面積超過15萬畝,產值超過10億元。作為2006年和2007年農業部確定的主導推廣品種,目前已推廣到山東、河北、江蘇、天津、遼寧、浙江、福建等省,取得了良好的養殖效果。
而今,年逾70的趙法箴院士仍堅守在科研推廣第一線,耕耘在這片藍色“國土”上。春天,他風塵仆仆地從一家對蝦育苗場趕到另一家對蝦育苗場;夏天,他不顧炎熱地來到野外中國對蝦育種基地、養殖場,觀察、了解對蝦的生長和養殖情況。
因其卓越的成就和高超的學術水平,1986年趙法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