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訊 日前,記者接到群眾來電反映,稱滄州境內渤海沿岸,很多漁民正在大肆捕撈梭魚苗。6月14日、15日,記者連續兩次來到黃驊港一帶,看到來來往往的漁船正紛紛用網眼細小的絕戶網將長約4厘米至5厘米的梭魚苗打撈上來。一位老漁民十分痛心地說,這種滅絕性的捕撈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禁止,用不了多久,在渤海灣我們再也見不到梭魚
了。
一餐吃掉3000條魚苗
在黃驊港一千噸碼頭附近,記者看到,一條漁船撒下了網眼細密的漁網,而鋪在艙板的塑料布上,正晾曬著大片大片的梭魚苗。另一條漁船上,記者看到一名漁民正要將約1公斤梭魚苗油炸著吃。據估算,1公斤梭魚苗大約有3000條左右。據悉成年梭魚市場價為10余元1公斤,這3000條魚苗按長到1公斤算,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最少也達3萬余元。此時此地卻這么輕易地被當作一頓簡單的午餐吃掉了。記者問,為什么不等這些魚苗長大后再捕撈呢?不會沒算過這筆經濟賬吧?這名漁民無奈地苦笑著說,大梭魚在這里已經很少見了,如今只能撈撈這些魚苗賣錢了。
賣給養殖場成活不足三成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漁民們撈上來的梭魚苗最好的出路是賣給養殖場。從捕撈上船到運輸途中,由于嚴重缺氧,大量梭魚苗不能成活;從海洋放養到人工養殖場,又有相當一部分梭魚苗被淘汰。一位漁民告訴記者,從捕撈到賣給養殖場,最后活下來的梭魚苗不到三分之一。
在黃驊港三千噸碼頭附近,一名知情人告訴記者,從4月下旬開始,這里很多漁船開始大量捕撈梭魚苗,少數魚苗被養殖戶買去,大多數魚苗因為一時找不到買主而被曬成魚干,再賣給一些小商販,或者干脆被漁民自己吃掉。
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由于海洋污染和過度捕撈,渤海灣漁業資源日益匱乏。這給沿海漁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影響。由于無魚可打,不少漁民不得不另謀出路。為了改善日益惡劣的海洋資源,當地有關部門采取了放養魚苗的措施。6月11日,滄州市畜牧水產局一次性把12萬元人工繁殖的蟹苗和梭魚苗放養到渤海灣中,用于海洋資源的增殖。與此同時,沿岸漁民卻正用絕戶網將這些梭魚苗不斷地打撈上來。
目前,當地海域正值休漁期,記者采訪期間沒有看到有關部門對這些撈得正熱火朝天的漁船進行監管。滄州師專生物系副教授孟德榮認為,面對漁業資源日益匱乏的現狀,切實保護好魚類的自然繁殖環境,是恢復渤海灣漁業資源的根本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