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新聞網站消息: 日前,走進嵊泗縣枸杞鄉海參養殖基地,一個個的養殖區塊整齊排列。“去年11月份投放的10萬頭刺參苗子生長勢頭很好,已有70%~80%達到了銷售標準,下個月就可全部收割了。”養殖戶張碧海指著承包的養殖海域告訴記者。
去年,嵊泗縣群眾性規模化海參(刺參)養殖全面展開,全縣21家單位在綠華、馬關、嵊山、枸杞、花鳥等5個養殖場共放養刺參苗110萬頭,總投資1000萬元,養殖方式主要有筏式籠養、圍塘養殖、網箱養殖和底播。目前,在養殖戶的精心養殖下,各養殖場的刺參生長狀況良好,刺參成活率達99%,刺參體重增長1倍以上,當時投放的規格在50克左右的刺參苗種現基本達到100克以上,最大的達到400克。
海參養殖是嵊泗縣近年來新興的養殖產業,養殖漁民的養殖技術及經驗較為薄弱,一直是制約海參養殖發展的瓶頸問題。去年以來,嵊泗縣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養殖戶先后赴溫州蒼南、青島膠南等地進行參觀學習,吸取和借鑒外地海參養殖的先進經驗。同時,縣科技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定期來嵊泗,對各海參養殖基地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據了解,去年,嵊泗縣科技局與中科院海研所簽訂了“嵊泗海區刺參養殖技術研發”項目合作協議,為規模化刺參養殖提供了技術支撐。去年11月份,首批1萬余頭刺參苗種在養殖示范點放養,該項目通過對不同放養規格、放養密度、養殖水層、餌料投放進行全方位的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適合刺參生長規律,適宜嵊泗海區狀況特點,便于養殖漁民掌握,易于大面積推廣的標準養殖模式及相適應的新型養殖設施,解決了養殖漁民在刺參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
今年4月初,中科院海研所的專家應邀前往嵊泗,先后到綠華、花鳥、枸杞、嵊山及馬關等養殖示范點現場考察,根據目前刺參的生長情況,專家向養殖漁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特別是針對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餌料投喂問題提出了對策,確保了今年該縣刺參的順利收割。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