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新聞網消息:二十一日上午八時許,來到“海峽西岸(東山)水產品檢測中心”,隔著透明玻璃,只見技術員方成俊一頭扎進實驗室忙個不停,制樣、提取、上機……中午,他匆匆出來吃飯,休息半個多鐘頭后又重返崗位,直至完成入境臺灣活石斑魚的檢測報告,才從實驗室走了出來。
“讓你們久等了,臺商林先生急著將剛入境的五噸多活石斑魚在大陸上市,又要將四噸包公魚運銷臺灣,如果拖慢檢驗時間,就會給臺商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狈匠煽∫蛔叱鰧嶒炇,就對筆者連連道歉。以往需要花兩個工作日才完成的樣品檢測,方成俊卻加班加點,只花七個小時就完成了。
這就是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福建東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農食水產品實驗室技術員方成俊。這里的臺商稱他為自己的“貼心人”。今年三十五歲的方成俊,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后就走上了現在的工作崗位。在自己的崗位上,他熱心服務臺資企業。
四年前的一次新春座談會上,不少臺商反映說,水產品出口樣品檢測必須送到福州、廈門甚至北京、上海等地,不僅一次送檢費用最高達六七千元,而且周期長達二十多天以上,企業花錢多又不方便。方成俊把這件事記在心上,會后經深入調研,提出了建設一個高水平的水產品專業檢測中心的方案。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檢測中心”成功建立,檢測項目從二00三年的十一項微生物擴大到包括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理化項目五大類五十三項。從申請立項到建成,他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此后,他又提出整合漳州市水產品檢測資源的建議,促成福建規模最大 、技術水平最高的“海峽西岸(東山)水產品檢測中心”去年十一月建成啟用,將檢測項目增至百余項,并取得CNAS認可資質。
“海峽西岸(東山)水產品檢測中心”的建成,一年直接可為企業節省送檢費、檢測費達二百五十萬元。已在漳州創辦五家水產品加工企業的臺商翁啟鏡說,“檢測中心”不僅一年為他的企業節省檢測費十萬多元,而且加快了產品出口速度。
方成俊負責的農食水產品實驗室的實力提升,大大幫助了臺企有效應對國際技術壁壘,讓魚、蝦、蟹暢游世界市場。去年,東山轄區水產品出口近二億美元,約占福建水產品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比二00三年增長了三倍。而方成俊和三名技術員一年就為企業完成水產品四千多個樣品共一萬二千個項目的檢測任務,每一個樣品從制樣到形成報告平均只花兩個工作日,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二00六年二月七日,臺灣首批活石斑魚五十七年來第一次登陸東山,方成俊當天就出具了檢測報告,促使臺灣活魚及時運銷廣東市場。當年四月中旬大陸十五項惠臺政策措施公布后,第一艘裝載六百噸鮮魷魚的臺灣自捕魚船抵達東山港,方成俊也是連夜加班,第二天就完成了檢測報告。
因此,東山港成為臺商心目中兩岸水產品雙向貿易最便捷的“黃金通道”。近兩年來,東山的兩岸水產品貿易日益紅火,輸臺水產品(包括活魚)達六萬多噸,貿易額三千二百多萬美元,而臺灣活魚登陸東山也已有一千二百多噸。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