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新聞在線消息:杭州灣跨海大橋圓了寧波幾代人的夢想,也讓嘉興有了更多面向大海的理由;36公里的長虹臥波不但讓幾千年的錢塘江天塹今朝成了通途,也深深影響著大橋連接著的兩個城市的發展,改變著橋兩端的百姓生活。就像寧波慈溪的那個叫庵東的小鎮,在不知不覺中經歷著從沒落到繁華的變遷;就像嘉興海鹽那個叫東港的小漁村,在潮起潮落中經歷著傳統與現代的選擇。我們與他們——《嘉興日報》與寧波《現代金報》的記者異地踏訪大橋的南岸與北岸,用一種外來者的眼光探析因橋而改變的城市與生活。從今天起,“大橋兩岸行”系列報道帶來的將是兩岸的百姓故事與城市發展。
寧波記者眼中的嘉興小村
“大橋改變了一座城市,也改變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對于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北端接點的海鹽縣東港村來說,這句話尤為貼切。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的日子越來越近,在東港村看大橋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大橋啟動亮燈工程后,每當夜幕降臨,村口總少不了看夜景的人,他們有從嘉興市區趕來的,也有周邊的群眾。看著璀璨蜿蜒的海上“長龍”,這些群眾充滿了自豪感。每天晚飯后,在人群中總少不了一位老漁民富華忠,自從幾年前大橋開建以來,東港村的變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而他就是最好的見證者。
老漁民喜看變遷
在鄭家埭,見到富華忠時,他剛捕完魚。住在寬敞的新居里,他憨憨地笑著。聽說記者來自大橋的南岸,他一點也不顯得生分。他說以前捕魚時也去過對岸的慈溪,其實兩地很近,如今大橋一通,就更方便了。而令記者吃驚的是,用普通話和富華忠溝通有些累,用寧波話卻能和他很好溝通,大橋兩岸真是一衣帶水,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對于大橋的建設,富華忠連聲說好,他的理由很簡單,致富靠路,大橋通了,村里也有很大變化。
富華忠今年51歲,黝黑的皮膚,飽經風霜的臉龐以及那一雙粗糙的手仿佛都述說著一個老漁民的生活。一問才知道,富華忠捕魚時間長達27年,村里的第一艘漁船就是他的。富華忠說,海上捕魚很辛苦,起早摸黑,風吹雨打,光景好的時候一年下來有七八萬元的收入,但是,碰上沒有魚蝦的年份,做虧本的生意也少不了,很多年輕人早就不愿受這份罪了。鄭家埭原來有1250名村民都靠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現在很多漁民陸續上岸了,富華忠是村里最后一批漁民之一。大橋建設以來,村里的土地被征用,規定大橋300米以內不允許捕魚,很多村民拿了補償金后就告別漁民生活了,現在還在捕魚的只有幾十個,在他們中,富華忠是最年長的一個。
富華忠說,其實現在不用捕魚也能過日子了,上岸時每條漁船有十來萬元的補貼。大橋開建土地被征,還有養老保障,老兩口每月有1000多元,過過日子足夠了。但是打了20多年魚,他對此很有感情,現在他還會出海補貼家用。不過這樣的日子越來越少了,隨著大橋邊港區開建游輪碼頭,今后就不能捕魚了。老人的兒子如今在一家企業做行政工作,這家企業也是大橋新區招商引資進來的。
記者在村委會干部的陪同下走進東港村,進入視線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小洋樓,不少小洋樓前還停放著私家車,新開的超市、商店也隨處可見。東港村原有5970畝土地,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已有4320畝土地被征用。通過幾年的發展,村內路網及新區主干道建設、路燈亮化、供排水系統完善、河道疏浚、衛生廁所改造、清潔能源推廣使用……東港村的硬件設施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今,東港村已經從一個閉塞的漁村變成了“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 ■《現代金報》記者 楊力克 薛曹盛 通訊員 湯燕萍 李 剛 嘉興報道
嘉興記者眼中的寧波小村
■特派記者 陶克強 程茂林 寧波報道
站在慈溪市庵東鎮海星村辦公大樓上,看著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接線穿村而過,擔任村支書十多年的王惠張感慨萬分:跨海大橋徹底改變了橋頭海星村的命運,大橋南岸的第一個出口——庵東收費站就設在村口,不僅方便出出進進,還讓村里由窮變富了。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又最具魅力:
以前村里負債17.3萬元,如今可用資金高達900多萬元;
以前水泥路0平方米,如今達到了2.1萬平方米;
以前資產不足50萬元,如今全村資產超過1200多萬元……
從全鎮最窮村變成最富村,海星越來越讓人刮目相看。
“土疙瘩”變成“金娃娃”
跨海大橋就像魔術大師一樣,把海星村這個土疙瘩變成了“金娃娃”。王惠張告訴記者,幾年前,海星村由四個窮村合并而成,當年負債達到了17.3萬元,是當時全鎮最窮的村。因為窮得“揭不開鍋蓋”,不得不向鎮里借了5000元買辦公用具。
2001年,為了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大橋指揮部在該村修建了進場道路,這是經過海星村的第一條水泥道路,也是海星村由窮變富的轉折點。隨著大橋施工單位的紛紛進駐,這個昔日封閉的小村莊立即成為受人關注的熱點。
施工單位安營扎寨要租場地,進場大道綠化要借土地,項目進駐要征土地,海星村過去無人問津的土地成為“搖錢樹。”王惠張說,2003年以前,村里每畝地賣3000元,還得跟人家討價還價;現在每畝近50萬元,村里還不想拿出來。近幾年來,海星村通過出租、拍賣、整理土地,村級集體收入步步登高。僅去年,村里可用資金就達到了900多萬元,海星也從最窮的村一躍成為全鎮首富村。
海星村除了向土地要財富外,還通過賣廣告牌獲取固定收入。因為是大橋南岸第一站,不少廣告公司瞄上了海星村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向其購買廣告牌經營權。精明的海星人經過招標,向廣告公司出售了46塊廣告牌經營權,每年固定收入達到了138萬元,每3年還要適度上調一些。
因橋而富,海星村摘掉了窮帽子,成為慈溪名副其實的明星村。
370多戶農戶住別墅
“沒有跨海大橋,養殖就會夭折。”村民陳江快人快語: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客商不愿上門收貨,要賣魚就得靠摩托車送出去。最要命的是,幾十里顛簸下來,往往是魚還未運到街頭就差不多死光了。幾年經營下來,他負債累累。
俗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海星村終于迎來了好日子。大橋工程做前期準備時,道路就修到了村里。2003年,他承包了村里三四十畝蝦塘,養殖南美白對蝦,當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幾年下來,他家蓋起了別墅,還買了一輛桑塔納3000轎車。他說:“如果不是大橋改善了交通,我也不會養殖白對蝦。”
看到白對蝦養殖越來越紅火,村民高世祥投資560萬元,建起了儲藏能力達1200噸的冷庫,打起了白對蝦銷售的時間差,低價儲、高價賣,使白對蝦每公斤增值10元以上,并成為大連、北京等地客商的搶手貨。
“一座大橋救了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百姓。”王惠張告訴記者,全村像陳江這樣的養殖戶已有30多戶,養殖總面積達到3000畝,養殖業已成為海星村的支柱產業。
一幢幢別墅漂亮整齊,一棵棵綠樹搖曳其間,一條條道路直通門口……村民老陳打趣地說:“我們這兒一點也不比城里差,要是能把房子搬進城里,家家戶戶資產都會超過幾百萬元。”一名村干部告訴記者,目前海星村修建別墅的農戶達到了370多戶,幾乎占到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