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珠江商報:送走寒氣逼人的冬天,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春天。怎樣進行水產養殖品種結構性調整?本人建議以“三條基本思路”為出發點,以“四個基本原則”為依據,選擇合適的養殖品種,以求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三條基本思路
一是養殖常規品種。尋常百姓“菜籃子”中常規魚類如草魚、鳙魚、鯪魚、鰱魚、鯽魚、鳊魚等主要品種,雖然市場單價不高,但依然可以在塘租、投入品、人工等養殖成本可控制范圍內大膽養殖。當然,養殖這些傳統品種相對是高產低效,再加上市場的不穩定,收益好壞多少要靠點運氣。
二是養殖中檔優質品種。一些中檔品種,諸如黃顙魚、生魚、長吻鮠、加州鱸魚、鰻魚、甲魚、加州鱸、桂花魚等品種仍然是市場的“搶手貨”,還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可適度放養。
三是養殖高檔品種。養殖名、特、優、新的品種,相對其他品種而言,投入大、難度大、成本高、風險大,回報高,需要有資金和技術作支撐。如近年頗受市場歡迎的筍殼魚,其養殖技術、資金投入都要求比較高,養殖收益相對理想。龜類(鱷魚龜、金錢龜、黃喉擬水龜等)、花錦鱔等品種養殖的前景也是看好。但在養殖這些高檔水產品前,應先了解其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養殖技術、苗種供應現狀及市場供求等情況,避免盲目投資和降低養殖風險。
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市場需求原則。水產養殖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市場份額都有一定的限度,在選擇水產養殖品種時,要分析市場的動態趨勢,熟悉市場的真正需求情況,選擇具有良好養殖前景、利潤預期良好的養殖品種。
二是量力而行原則。依據自身技術掌握情況、資金投入實力等情況,確定調整目標。對于新品種、投入較大的品種、飼料要求較高的品種,應先進行投入預算和風險承受能力分析,比較保守穩妥的做法是先進行小規模養殖,待取得成功經驗后來年再擴大規模。
三是因地制宜原則。根據養殖條件(養殖環境、飼料來源容易程度、人工)確定養殖品種以及養殖模式。例如對水質較差、水源缺乏的池塘,慎重發展水質要求較高的品種;對飼料供求不足的地方,慎重發展飼料要求較高的品種。
四是合理搭配原則。在進行品種結構調整時,應考慮到搭配性品種是否也應該做出調整。從實踐來看,根據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特性放養少量搭配性魚類,可以合理利用餌料資源和水體資源,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互利作用,又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取得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