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9/25訊 1.隨著養殖技術的更新,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增加,市場容量在相對減少。造成水產品相對過剩,我們應注意水產品消費市場的開發。
2.水產品出口市場在萎縮。水產品養殖產量雖然在增加,但由于不注意及時更新技術,水產品質量在下降,出
口形勢在萎縮,從而影響傳統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3.產品深加工不發達,產業鏈條太短。目前,大部分水產品只能以鮮活的形式出售,產品的流通渠道太短、太窄。
4.養殖模式太單一。集約化鯉魚養殖風險太大,養殖戶思想太保守,不敢開發新的養殖模式和養殖品種,如草魚高產養殖、黃顙魚高產養殖等養殖模式。
5.飼料市場太混亂,不合格魚料太多。現在,飼料的投入比例越來越高,劣質飼料加大了生產成本,養魚不如不養。飼料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因為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飼料生產企業也加入到魚用飼料生產行列,許多劣質魚用飼料充斥市場。
6.漁藥市場太亂,造成魚病頻發,暴發病流行。病害頻發,藥價居高不下造成用藥成本增加。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養殖場地老化、養殖環境污染、養殖技術不高、水質管理失控、濫用藥物、過度投餌、種苗質量差等。
7.魚種退化,無市場競爭力,產品賣不上價。目前,我省缺乏上規模的魚類良種場,優質魚類良種在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太低,所生產的商品魚賣不上好價錢。
8.無龍頭企業帶動,無法形成產業優勢。單一的家庭化生產無法與國際標準接軌,要改革產業結構模式。
9.國內市場的潛力沒有充分挖掘出來。要引導人們消費水產品,使人們形成想吃魚、要吃魚的飲食習慣,激活國內水產品消費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