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天津市水產部門4日上午在渤海投放了20萬尾牙鲆魚苗,其中有8000多尾魚苗的身上帶有顏色鮮艷的熒光標記。有關專家表示,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海洋嘗試“標記放流”,漁業部門今后通過回捕獲得資料,將更有針對性地對海洋漁業進行保護性開發。
記者4日上午在漁政船上看到,許多大塑料袋填充好氧氣后密封起來,一條條小牙鲆魚苗在里面游來游去。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航行來到渤海外海后,漁政人員紛紛把塑料袋打開,將魚苗投入大海,海面濺起片片潔白的水花。其中,有幾個塑料袋里的魚苗十分特殊,記者隨意撈起一條,發現魚苗腹部內有一條明顯的紅色條狀物。
天津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房恩軍說,這次除了20萬尾經濟魚種的增殖放流以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標志放流”。技術人員采用一種含熒光劑的可植入醫用硅膠,將其注射到牙鲆魚苗的腹部皮下組織,這種熒光劑是無毒的,不會對魚造成任何傷害,而且放流后若干年都不會掉色,在熒光手電筒的照射下還會映出強烈的熒光。
據介紹,漁業部門在“標志放流”一段時間后,將進行回捕并開展研究,如果漁民捕獲帶標志的魚后上交漁業部門,還可以得到一尾50元的經濟補償。通過測量魚體生長速度、洄游路線、適宜海域等一系列魚體生理機能,漁業部門可以掌握該魚種在渤海海域的生長情況。這一措施將對恢復渤海昔日生機,保護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起到積極效果。
記者了解到,我國曾在長江和黑龍江分別進行過中華鱘和大馬哈魚的標志放流,但都是在內陸河流開展的,這次海域放流在國內尚屬首次。
據介紹,海域放流在西方大洋沿岸國家的漁業部門已經較為普及,這次試驗性放流如果取得成功,今后一到兩年內,我國將有可能在沿海大規模推廣標志放流,為未來實施保護性開發,促進我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