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從長期來看,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將最終取決于國際競爭力。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業支持的力度,以及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部分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同時,作為一個世界農業生產大國,我們仍需要繼續艱苦努力,進一步將農產品競爭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糧食國際競爭力 從糧食安全角度看,在國家支持農業和鼓勵糧食生產政策條件下,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可以基本滿足國內對口糧和飼料糧的需要,但在一個時期內大豆仍存在著較大的缺口。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加入WTO后,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已經很高,我國不僅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而且在農業經營規模、科技種田、財政支農等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并表現在糧食價格等方面。另外,我們運用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來考察我國小麥、大豆和玉米的比較優勢。當某種農產品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DRCC)大于1,則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比較優勢。計算結果表明,自1997年起我國小麥、大豆的DRCC大于1,自1996年起我國玉米的DRCC大于1,因此我國小麥、大豆和玉米等已失去比較優勢;《2004:中國糧食發展報告》顯示,自2001年起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成本處于新的上升趨勢。上述情況說明,今后我國糧食進口壓力仍然較大。
蔬菜水果國際競爭力 2004年我國蔬菜、水果出口繼續穩步增長,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1990~2002年中國的蔬菜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5位。在占世界蔬菜出口總額約47%的新鮮蔬菜出口中,我國占8%左右。
蔬菜、水果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具有比較明顯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比較優勢方面。
按照蔬菜產品的分類,我國新鮮蔬菜(包括保鮮蔬菜、冷凍蔬菜)、罐裝蔬菜、脫水蔬菜和蔬菜汁的貿易競爭指數大多在0.9以上;我國許多蔬菜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DRCC)在0.3以下,如大蒜、馬鈴薯和蘿卜的DRCC分別為0.14、0.28和0.21。上述計算結果表明,我國蔬菜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
從動態來看,我國蔬菜類產品的貿易競爭指數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從1995年的0.988下降到2002年0.933,說明蔬菜國際競爭力正在減弱。
造成我國蔬菜競爭力減弱的原因包括:我國蔬菜生產成本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同一些蔬菜生產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蔬菜生產技術仍有差距,集中反映在單產水平不高,1999年我國蔬菜單產量相當于荷蘭的30.82%、美國的65.68%、西班牙的57.33%;發達國家蔬菜質量安全標準提高較快,我國蔬菜產品出口遭遇國外技術壁壘阻礙的情況不時發生;我國行業組織尚不完善,缺乏自主的國外蔬菜銷售渠道,國外中間商賺得相當一部分利潤,國內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也減低了銷售利潤;我國進口部分國外高檔、特殊類型蔬菜的需求呈上升趨勢。
近幾年我國水果出口發展較快,2000年水果出口量135萬噸,到2004年水果出口量已達313萬噸,增長幅度為131.85%。在我國水果產品出口中,蘋果、濃縮蘋果汁和柑橘最具代表性,濃縮蘋果汁和蘋果的出口量占世界份額均處于上升態勢,尤其是濃縮蘋果汁出口量已占據世界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而柑橘出口量占世界份額則大致在2%~3%。
我們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來考察水果國際競爭力的強弱。
當某種產品的RCA大于2.5,表明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當RCA在1.5~2.5之間,表明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當RCA在1.0~1.5之間,表明具有中等競爭力;當RCA小于1.0,表明競爭力較弱。2002年我國濃縮蘋果汁的RCA值已達6.37,這表明我國濃縮蘋果汁國際競爭力很強;蘋果的RCA值為1.08,這表明我國蘋果國際競爭力處于中等程度;而柑橘的RCA平均值僅為0.43,這表明我國柑橘國際競爭力較弱。造成我國柑橘國際競爭力較弱的原因包括:柑橘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較低、產后商品化處理較弱、科技含量低,以及品牌開發和營銷能力不足等。
畜產品國際競爭力 2004年我國畜產品對外貿易逆差8.5億美元,這是連續第二年出現畜產品貿易逆差。
雖然我國具有畜產品價格優勢,但因質量問題而難以使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造成畜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2002年主要畜肉出口國及其占世界市場份額分別是:美國(15.13%)、澳大利亞(8.37%)、荷蘭(7.66%)、巴西(7.19%)、丹麥(7.11%)、加拿大(7.03%)、法國(6.43%)、德國(5.93%)、比利時(5.29%)、新西蘭(5.21%)等,我國畜禽肉類產品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較小。同時,我國肉類(總體)出口的RCA指數遠小于1,其中牛肉、豬肉的RCA指數均小于1,表明牛肉、豬肉的國際競爭力較弱;雖然1995~2002年家禽RCA指數平均值大于1,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禽肉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其RCA指數變化趨于減小,這說明禽肉國際競爭力正在減弱。為了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性,近幾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包括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繼續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構建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畜產品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和基地建設,以及加強應對禽流感的防控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將質量安全管理貫穿在畜產品生產過程之中。在我國畜產品質量安全性得到改善的同時,我國畜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弱,這是因為國際社會對畜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關注程度大大增強,進口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更加嚴格,也說明提高畜產品國際競爭力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
水產品國際競爭力 2004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順差達37.3億美元,這不僅是因為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和我國產品具有價格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水產品質量安全性顯著提升,從而提高了我國水產品國際競爭力。近幾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凈出口額連續快速增長,水產品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上升。
水產品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長期以來我國具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但水產品質量競爭方面存在不足。
自2002年1月歐盟對我國動物源性產品實施全面封關后,2002年8月農業部與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對水產品藥物殘留進行了專項整治。2003年農業部進一步加強水產品藥物殘留專項治理,確定山東、江蘇、福建、浙江等15個省和天津、青島、大連市的養殖源產地以及北京、上海市水產品市場為監測區域,規定鰻鱺、對蝦、羅非魚、大黃魚、河蟹、鯉魚、鯽魚、黃鱔和鲆魚為監測品種,規定氯霉素、已烯雌酚、呋喃唑酮、惡喹酸、磺胺類和汞制劑為被監測藥品。2004年農業部結合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及產品認定工作,開展水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建設工作,督促和引導企業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長效、全程管理機制。
南方漁網編輯:寒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