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上半年,廈門市漁業水產品產量89668噸,比去年同期89295噸,比增0.4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8787噸,比去年同期減少8.75%,海水養殖產量72214噸,同比增加4.05%,淡水產品產量8667噸,同比減少15.52%;漁業產值按現行價4.53億元,比增6.97%;水產第二產業產值7.97億元,同比增長62.73%,其中出口創匯6996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5.14%;第三產業產值0.95億元,同比增長16.36%。主要特點:
一是水產加工出口創新高。1-6月,全市水產加工品產量1.56萬噸,產值7.97億元,出口創匯7千萬美元,同比增長95%。加工品種主要為烤鰻制品、冷凍調理食品、罐制品、蠔油調味品、紫菜以及冷凍魚、蝦、蟹小包裝、鮮活水產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美國、日本、韓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如烤鰻今年上半年出口形勢喜人:產量4880噸,同比增長37.27%,出口創匯5800萬美元,同比增長90.73%;廈門洋江蠔油、蠔汁列為福建省名牌產品,上半年生產蠔油13.2噸、蠔汁3753噸,產值4574.2萬元;源水羅非魚加工出口增速較快,產量和產值分別遞增34%和29%;廈門市水產品結構趨于合理,適應國際市場需求。
二是對蝦苗種生產效益提高。上半年,全市對蝦育苗218.16億尾,產值5000多萬元。海滄區吳冠村有183家蝦苗育苗場,每家僅生產南美白對蝦苗產量至少5000萬尾,全村產值2287萬元,草蝦苗產量10億尾,產值800萬元,該村僅蝦苗產值就達3000萬元;同時,形成了銷售網絡,并有一批專業營銷隊伍,樹立了廈門蝦苗的品牌,在海南、廣東、大連、河北等地暢銷;翔安區新店對蝦苗種場由于水質較優,生產效益明顯好于其他苗種場,盈利面達到90%以上。
三是漁業發展的新框架正在構成。廈門市優化漁業結構,科技人員致力于漁業高、新、優的研究,走集約化、工廠化、生態休閑養殖漁業的路子,特別是5月10—13日由詹滄洲副市長帶隊,市政府辦、農辦、旅游局等相關部門領導參加我市考察組到廣東省考察休閑漁業,召開了跨部門、跨學科的全市休閑漁業資源和開發利用座談會,準備編制《廈門市休閑漁業規劃》,將進一步促進廈門市休閑漁業的發展。
四是漁業技術支撐體系不斷完善。閩臺避風港二期9000多萬元工程,6月底已完成3684萬元,完成市年度計劃投資6000萬的61.4%,為海洋捕撈船舶提供后勤保障;漁業環境監測站和漁業質量監測站正抓緊計量認證;病害防治中心外部主體建設已通過驗收,病害防治預測報網絡已基本形成;利用世行貸款項目—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中心主體工程已完工,現正在室內裝修,年底完成;市良種繁育場搬遷有了新進展,在同安征地進展順利。這些,將為漁業生產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五是漁業安全生產常抓不懈。組織6次安全專項檢查,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把責任狀簽到船東(船長)和養殖戶中;建立漁業救助體系。選擇功率大、性能好的23艘漁船作為海上搜救的后備力量,建立無線呼叫網絡,配備救生筏,建立養殖戶聯系制度,推行漁船(東)互保制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