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今年以來,寧夏漁業經濟工作緊緊圍繞“漁業增效、從漁農民增收、水產品競爭力增強”這一主線,狠抓《寧夏漁業發展行動計劃》、《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的落實,加強養殖管理和漁業法制建設,生態漁業開發力度加大,漁業區域化布局穩步推進,無公害養殖全面展開,全區漁業經濟走出多年徘徊局面,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主要表現在: ——漁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產業規模擴大。據漁業部門統計,目前全區共落實各類水產養殖面積接近24萬畝,較上年同期增長20%,加上銀川市、石嘴山市新開發的水面,預計年底全區養殖水面可達25萬畝左右。水產品產量由于受上年黃河限水和水產品價格低糜的影響,壓塘越冬魚減少,上半年全區水產品產量11386噸,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受水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因素的影響,水產品總產值達到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 ——水產品市場活躍,購銷兩旺,從漁農民收入顯著增加。1—6月份,寧夏區水產品價格同全國一樣,水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呈現出傳統大宗水產品價格漲幅高于名優產品,如鯉魚價格每市斤同比增加3.0元,漲幅100 %,草魚同比增加3.5元,漲幅88%,鯽魚同比增加1.5元,漲幅25%,團頭魴同比增加3.5元,漲幅58%。花白鰱同比增加1.5元,漲幅70%,黃河鯰、羅非魚等名優水產品價格平均漲幅60%左右,達到歷史最高價格水平,扣除養殖成本增加因素,預計可拉動全年漁農民收入增長30%左右。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受水產品價格連續6年來下跌和去年全區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的雙重影響,水產品市場價格形成了一定的上漲空間和強烈跟漲;第二禽流感疫情發生后,水產品消費量明顯增加,推動價格上漲;第三市場供求偏緊,導致價格上漲;第四由于飼料、魚種價格上升養殖成本增加,推動了水產品價格走高。但自6月下旬以來,水產品價格有所回落,目前價格水平仍高于上年同期40%左右,預測下半年價格仍有漲跌波動,綜合市場、養殖、消費等因素分析,水產品價格仍將維持一個較高的價格水平,水產養殖仍有較大的獲利空間。 ——優勢水產品區域化布局穩步推進,產業優勢更加突出。銀北草魚河蟹產業帶、銀川鯽魴魚產業帶和銀南黃河鯉黃河鯰產業帶初具規模。全區共落實草魚養殖2.1萬畝,較上年增長30%;河蟹2.2萬畝,增長10%;鯽魚4347畝,增長12%;團頭魴2838畝,增長5%;黃河鯉1.4萬畝,增長20%;黃河鯰、大口鯰套養3000畝,增長5%。 ——無公害養殖取得新進展。以賀蘭、平羅、靈武、中衛等市縣為重點的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建設取得較快進展,面積繼續擴大。全區共建立不同規模的無公害養殖基地6.4萬畝,較上年增長25%,其中已通過產地認證的5000多畝,實現該區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零的突破。 ——生態漁業建設力度加大。今年全區共建設“以漁改堿”生態漁業基地38743畝,較上年增長22%;發展湖泊濕地大水面“以漁養水”生態漁業20000多畝,增長10%。大水面生態養殖漁業成為全區漁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上半年,全區漁業經濟工作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生態漁業開發建設力度加大。今年以來,受水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漁業用水得到恢復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廣大從漁農民漁業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從漁農民對漁業投入明顯增加,全區從南到北群眾自發改造老化池塘和開發養殖水面的力度加大。各地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科技支撐,推動低洼鹽堿荒地“以漁改堿”和湖泊濕地“以漁養水”生態漁業建設取得新進展。石嘴山市在全面普查、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引進和吸收山東“上農下漁”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地與該區“以漁改堿”技術組裝配套,探索適合銀北地區生態漁業發展的技術新模式,在惠農、隆湖、平羅等建設“以漁改堿、上農下漁”標準化、規范化生態漁業示范基地近3000畝,池塘養殖草魚、鯽魚、團頭魴等名優水產品,臺田種植油葵、牧畜、酸膜菠菜、枸杞等耐旱、耐鹽等經濟作物和飼草,形成魚—糧、魚—飼、魚—林、魚—經等漁農林綜合經營的生態漁業發展模式,使昔日農林牧無法利用的不毛之地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豐富了全區生態漁業的發展內涵,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銀川市繼續對生態養殖漁業基地開發建設給予每畝100元的補助,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引導集體和個人聯合投資,加大了以漁改堿生態漁業建設力度,目前全市已完成6000多畝,占全年計劃面積10000畝的60%。從上半年全區漁業發展看,全區漁業開發建設已跳出以往單純依靠資源消耗為主的外延擴張單一模式,漁業開發更加注重內涵科技型建設,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基本依托,堅持“外延式開發與內涵式開發結合,市場開發和資源開發并重”,走出了一條漁業開發與資源保護并重的漁業發展新路子。 二是漁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上半年,全區各級水產部門按照自治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加大漁業結構調整力度,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重點建設銀北草魚河蟹產業帶、銀川鯽魴魚產業帶和銀南黃河鯉黃河鯰產業帶,不斷擴大草魚、河蟹、鯽魚、團頭魴、黃河鯰、黃河鯉等名優及地方特色水產品規模生產,漁業生產結構繼續優化,區域化布局更加突出。同時,各地以漁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特色漁業,培育漁業經濟新亮點。銀川市在鞏固傳統名優水產品基地,加強漁業開發的基礎上,結合“塞上湖城”建設,因地制宜地把水產養殖和休閑、垂釣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城郊型游釣漁業”,重點配套建設廣勤養殖基地、宏坤養殖基地,使這些養殖基地垂釣、休閑功能進一步完善,擴大了漁產業發展的內涵。吳忠市、中衛市在充分挖掘現有漁業基地生產潛力的同時,依托青銅峽庫區、金沙灣和中寧長山湖等旅游基地發展“旅游觀光漁業”。石嘴山市以低洼鹽堿地改造、圍墾精養和大水面河蟹圍攔養殖為龍頭,發展以草魚、河蟹為主導產品的“綠色漁業”。 三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強化。按照“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要求,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無公害食品漁藥殘留限量》、《無公害食品漁藥使用準則》、《無公害食品漁用飼料安全限量》、《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等行業標準,強化產地環境和漁業投入品的監控和管理,漁業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空前提高,全區一些地方存在的漁藥、漁用飼料使用混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組織制定了鯉魚、草魚、鯽魚、團頭魴等主要養殖品種無公害養殖技術規范。其中《無公害草魚 產地環境條件》已由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以賀蘭、靈武、中衛、平羅、永寧等為重點的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建設取得較快進展,面積繼續擴大;按照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在重點養殖場點建立了飼料、漁藥等漁業投入品使用監管制度、水域環境監測制度、生產日志制度,從制度上和源頭上保障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引導各類水產養殖企業積極申報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資格認證。實現了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零的突破。 四是漁業支撐與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穩步推進。上半年,完成了“自治區水產站國家級水產良種場”項目建設,并進行了試運行,“寧夏水產引育種中心”項目開始全面實施。這些項目建設將為提高全區水產苗種繁育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擴大水產良種覆蓋面奠定了基礎。
同時,上半年還完成了“自治區漁業病害防治、漁業環境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三檢中心”項目建設,并向農業部組織申報了漁業市級站配套建設和縣級病防中心建設項目,力爭形成系統完備、手段先進的漁業質量安全檢測和保障體系。今年全區自繁各類水花魚苗3.2億尾,苗種自給率達到42%,高于兩個百分點完成年度計劃指標。 五是漁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大。圍繞新一輪漁業開發、優勢水產品區域化布局、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加強漁業科技與推廣工作。自治區水產所承擔的“黃河鯰工廠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課題在親本培育、催產孵化、苗種二級培育等技術環節取得重要突破,為該區優勢水產品區域化布局規劃的實施和傳統經濟魚類的規模化養殖奠定了技術基礎;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圍繞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制定了主要品種養殖技術規范和優勢水產品養殖配套技術方案,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大推廣和實施力度,以魚苗魚種培育、漁用飼料使用、池塘水質調節、養殖管理、病害預防等為核心內容的無公害養殖技術體系不斷完善,“以漁改堿”、“上農下漁”生態漁業技術示范推廣面積穩步擴大。同時,圍繞項目推廣,各地多層次、多形式、開展了漁業技術培訓。 六是漁業管理和漁政執法工作取得新進展。
今年以來,全面推行水產養殖證制度,加快養殖水面確權為特征的漁業基本管理制度進一步得到落實。到目前為止,全區已完成2800戶從漁農民養殖水面的登記普查,養殖水面13.5萬畝,占養殖總面積的76.7%。已核發養殖證680多本。其中:銀川市西夏區、吳忠市利通區、中衛市等發證率達到70%以上。上半年,結合水產養殖證制度實施,加強對養殖過程中漁藥、漁用飼料等投入品的使用監管,從源頭上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產苗種生產經營管理,由自治區水產站牽頭,銀川市水產推廣部門參加,開展了外調苗種檢疫工作,維護了養殖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水產苗種場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該區水產苗種場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在全區推行苗種生產行業準入制度作好了前期準備。按照《寧夏實施〈漁業法〉辦法》和自治區人民政府2003年發布的《關于在黃河寧夏段進行休漁的通告》,沿黃各市縣多種形式地開展了《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寧夏實施〈漁業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集中宣傳活動,制定了黃河寧夏段休漁工作實施方案,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加大了黃河休漁執法力度,黃河休漁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全社會的關注,使黃河休漁工作步入實質執法階段。自5月份休漁以來,各地對電、毒、炸魚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石嘴山市漁政部門和銀川市漁政部門配合公安部門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漁業聯合執法大檢查活動,收繳非法捕撈網具350多條,有效地遏制了違法捕撈行為,黃河休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寧夏區漁業經濟各項工作扎實有效,措施得力,開局良好。但從整個漁業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來看,還存在著許多方面的不足。當前該區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一是由于近幾年來水產品市場價格持續低糜,漁業獲利能力減弱,群眾對漁業投入不足,漁業基礎設施老化,單位養殖水面生產能力下降。二是苗種生產仍然滯后于產業發展,仍然是產業發展的瓶頸,自繁苗種嚴重不足,苗種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今年,隨著水產品市場形式的好轉,養殖規模的擴大,苗種大戰現象進一步凸現。三是今年漁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水產養殖成本加大,給漁業增收帶來一定影響。四是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整體發展水平仍處于較低層次,漁業發展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現有的“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差,公司+漁戶+基地的運行機制還未有效地建立起來。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認真研究逐步解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