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8月1日12時,南海海域結束伏季休漁。記者8日從滬上銅川、滬西兩大水產市場了解到,除去一些貝類已經敏銳地感受降價的壓力之外,一些鮮活類水產品的價格依舊持續高走。業內人士預測,市場出現明顯的反應要再等一個月,尤其是到月末東海、黃海將相繼開漁解禁,市場才會真正迎來一個降價高峰。
鮮活水產價高
面對記者關于市場是否已經出現大幅度價格下跌的問題,銅川路的市場分析員戴鴻根坦言:“這還真有點難說。”他還提到,滬上水產市場跌價的跡象還不大明顯,尤其是一些鮮活類水產,現在的價位都還維持在較高的價位。記者也從銅川水產市場提供的每日報價單中“揪”出了這些市場的“叛逆小子”們:據報價顯示,鯧魚的批發價從上月的每市斤30元升至目前的每市斤35-38元,大黃魚和烤子魚的同月上升幅度也都在30%以上。
貨源的及時充足反倒拉升了市場價格,鮮活類價格的走向看似有些顛覆熟知的流通規則。一些水產專家則分析,南海水域主要向滬上水產市場輸出的產品以海蝦和海蟹為主,一些鮮活類和貝類品種雖占據了市場的一定份額,但也僅成零星點綴之勢。
而另一些諳熟市場行情的商家則拋出了“隱情”。據了解,由于臨近開漁,養殖戶們都不約而同地縮減了近海養殖的規模,這也造成了在開漁的初期鮮活類價格不降反升的市場“叛逆”的出現。“雖然南方那邊漁業開禁了,但也要看貨種的,像運至上海的這類鮮活水產在那邊還都只是近海網箱養殖的貨存,深海捕撈船只的貨在當地都還沒來得及上市場呢。”銅川路一位長年從南方進貨的老板告訴記者。
貝類乖乖降價
上海距南海雖相隔甚遙,滬上水產還是多少能夠感受到“風從南來”的氣勢。盡管波及程度不一,南海開漁仍舊給上海市場上的一些水產品奏響了降價的沖鋒號。市滬西水產的市場分析員馬飛告訴記者,開漁之后的首個星期,其市場上貝類品種的反應最為敏銳。
像竹蟶,其市場批發價現在只賣到29-30元每市斤,而就在一個月之前,它在市場上的售價還要賣到每市斤33-34元。細心的食客也不難從各大酒店開出的菜單當中,找到如蔥油蟶子等一些各式烹調方法的特價蟶子菜色。除蟶子外,滬上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海瓜子也都“聞風而動”,無論是價格稍貴的紅瓜子還是品質較次一些的青瓜子,都主動自降身價,各自的市場最低價分別在每市斤21元和6元上下。
業內人士稱,開漁對市場的影響一般都比較滯后,只有度過了首月之后市場才會基本顯出端倪。銅川市場戴鴻根則預測,目前任何的市場動向都還只是隨著基本的走勢在運行當中,只有到了本月末東海、黃海相繼開漁解禁,水產市場才會真正迎來一個降價的高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