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汕頭特區晚報)“都說休漁了,市場里怎么還有這么多海產品?”愛吃海鮮的楊先生擔心休漁期間海鮮品種會減少,現在看來雖然價格高了點,而市場的海鮮卻仍然不少,這令他有點納悶。
昨天下午5點多,在衡山路珠合市場,記者看到,除了一些冰凍的帶魚、巴浪、豆腐魚、鯧魚外,很多攤檔地上擺放著不少四方形泡沫“小池塘”,里面的鯧魚、黃魚嗇、黑鯛魚等來回游著,而旁邊塑料大盆里的青蟹、對蝦也在水中吐著泡泡。一旁的貝類攤檔擠滿了人,“車白”、“大頭”、花蛤、淡菜等貝類一應俱全。從事海產品經營多年的陳先生稱,每年休漁期間,海產品的價格會有所波動,如“淡甲”早些時候12元左右一斤,現在18元一斤;較好的魷魚也從休漁前每斤11元漲到18元左右,的確漲得不少。雖然海鮮價格高了點,但喜歡海鮮的市民仍然購買踴躍。
從上月16日起,我國四大海域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但是市場上海貨仍然品種豐富、數量充足。這些海貨是從哪里來的呢?據了解,休漁期,恰是國內冷凍水產品的‘出貨’期。每年冬季,是海上作業的集中生產期,捕撈上來的大量海產品,相當部分就冷凍起來。到休漁期間,正好為這些冷凍海產品大量投放市場創造了條件,也滿足消費者需求。而各個海域進入休漁期的不同,各地的鮮活海產品也可以相互“調劑”。自6月1日南海實行休漁以來,汕頭海產品貨源主要來自外地,包括廣西、海南、浙江和福建等地。但最近外地魷魚、帶魚、釣鯉等海產品貨源比較緊張,于是,一些為市內各大農貿市場及周邊地區供應批發海產品的經營者只好把事先儲備的冷凍海產品拿出來供應。
目前市場上的海產品,還有不少來自養殖場。“事實上,能‘游動’的海產品很大部分是人工養殖的。”我市目前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松魚、烏魚、對蝦、蠔等通過養殖的水產品補充供應市場,滿足休漁期間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稱,在國外,養殖海產品價格只有捕撈海產品的三分之一。而在國內,養殖的海產品與捕撈的“野生”海產品價格相差不大。再加上近年的油價連續上漲,捕撈成本不斷加大,捕撈的海產品不如養殖的賺錢容易。
有關人員還向記者介紹,休漁期海上的大規模捕魚停止,但“休漁不等于禁漁”,在符合有關規定的條件下,用刺網、釣業和籠捕等方式仍可捕撈,也為市場上提供了部分鮮活海產品。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