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2時至9月1日12時是黃渤海伏季休漁期。封海首日、次日,記者連續走訪了市區部分農貿市場,發現“封海”后給市區海鮮市場帶來的影響較大,市場上鮮魚明顯減少,僅有的海魚產品價格也明顯上漲,但值得欣慰的是蛤類等養殖海產品價格變化不大,可以說“唱”起了水產市場的“主角”。不過,多數市民及經營業戶面對已實行多年的伏季休漁心態也比較平和,他們說:“休漁能保護漁業資源,這是件好事!”
16日上午,記者在紅利市場了解到,各攤點的海腸、刀魚、鲅魚等價格已開始上調,有的攤主邊叫賣邊吆喝:“最后一批鮮魚了啊!再吃可就等幾個月了!”一位姓曲的攤主告訴記者,“封海”了,海鮮價格當然要上浮,批發價上調,商販的售價當然也要上調,馬上就是海貨的淡季了,凍貨開始占據市場了。
記者看到,與各種鮮魚相比,花蛤、飛蛤、扇貝、海虹等蛤類產品依舊應有盡有,價格也沒有什么變化。
16日下午5時,記者來到惠安農貿市場,這里的魚類倒是依舊齊全,價格也相對變化不大,很多鮮鲅魚、刀魚等被整齊的擺放在攤位上,讓人很有購買的欲望。
記者問一位攤主:“不是已經休漁了嗎?怎么還有這么多魚?”
攤主說:“是啊,今天‘封海’,這差不多就是最后一批貨了,快買點新鮮魚吃吧!”
記者問:“‘封海’了,想吃鮮魚這不就難了嗎?”
這位攤主回答得很實在:“其實也沒什么,海年年封,魚照樣天天吃,除了那些冷凍魚外,也有人偷著下海捕撈啊!”
記者看到,由于多數市民都知道進入休漁期,因此,當日海鮮攤位前很是紅火,許多市民還準備多買些鮮魚回家“儲藏”。
17日上午9時許,記者再次來到毗鄰碼頭的紅利市場。市場西段,以往這一時間段里琳瑯滿目、人流擁擠的市場空曠了許多,海鮮攤位更是明顯減少。僅有的一些攤位,除了大量蛤類產品,少魚可賣。有幾個賣鮮魚的攤位,面前的魚基本可以就是十條八條屈指可數,生意也甚是冷清。
一位攤主正悠閑得翻看報紙,他坦言,自己賣的這點片口魚、刀魚都是最后的“存貨”了,價格比前日每斤上漲了三四元錢,“沒辦法,都這樣。”他的攤位前同時還賣淡水魚,他說接下來自己的生意可能主要就是賣那些養殖的淡水魚、蛤類產品了。
在紅利市場經營海產品多年的老于則笑著說:“休漁肯定對水產生意有影響,但是每年都這樣,早就習慣了,再說了,如果不‘封海’,以后哪里能有大魚吃?”他還告訴記者說,這幾天他的很多“鄰居”都關門歇業了,自己也打算過兩天就停,“伏季休漁,這是國家政策,是好事,應該支持!”
煙臺漁港監督處的祝先生專程帶記者到碼頭上看了一遍,他指著那些停靠的漁船說:“你看,這些船都停了,伏季休漁這么多年了,他們都知道國家政策!”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