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休漁,效果有目共睹。但是,休漁只是保護海洋資源的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污染增加,加上捕撈技術越來越先進,捕撈強度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近海漁業資源也逐步衰竭。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電魚、炸魚、毒魚現象也禁而不止,海洋資源慘遭破壞,這些都大大抵消了休漁兩個月的作用。
“往往是休漁期結束幾天后,漁獲量又回復如常。”一些漁民告訴記者,“我們相當一部分漁船所捕的多是小魚小蝦,也無多少市場價值。”記者前年隨休閑船漁出海時,親眼見到漁民在近海下網的漁獲情況:打上來的均為一些小魚小蝦,且數量很少。相反,各類垃圾、雜物等卻非常多。想在海上“就地取材”讓游客“一飽口福”著實不容易。
據了解,在珠江口海域一帶,長期滯留著一些來自外省的“三無”船只,這些船只往往無視休漁禁令,神出鬼沒在淺海游蕩,非法作業。也對漁業資源造成很大的破壞。由于各種原因,對于這類“三無”船只,執法部門打擊力度再大,也無法完全杜絕。
“由于海洋資源越來越貧乏,加上近年來柴油價高漲,出海捕撈常常虧本,我早在6年前開始,就慢慢地減少海上作業,更多地轉向休閑漁業。”吳錫斤說。
昨天上午,橫門漁港。
數十艘大大小小的漁船,一排排有序地停泊內港,除了波濤拍岸聲音和船只隨波起伏聲響,幾乎聽不到什么動靜。與平時的繁忙熱鬧有明顯反差。
一個主要原因:休漁了。
從6月1日起,和全國各地漁港一樣,這里的一艘艘休漁船靜靜靠泊港灣,漁民們收起了網具……浩瀚南海將迎來2個月的寧靜。
南海伏季休漁制度從1999年開始實施,迄今已進入第10年。經過多年的定時“歇息”和養護,海洋漁業資源無疑得到較好的保護和恢復,遏制了資源衰竭的趨勢,漁民從中獲利。更加重要的是,10截休漁,提高了中山人的海洋和漁業資源的保護意識,從昔日的“以海洋捕撈為生”轉為“以淡水養殖為主”,中山漁業逐步脫離海洋,漁民、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休漁期到了,我們自覺收網”
橫門漁港位于南朗鎮橫門社區居委會,這是一個傳統的漁村,由原來的4個純漁村合并組成,全村純漁民超過2000人。
走進漁村,也許是休漁原因,平時白天很少有人走動的村里,明顯熱鬧起來。
“很多休漁船回來了,漁民都在家,人氣旺許多了。”漁民吳錫斤說,“每年這個時候,不用政府動員,我們都主動收網回家。這么多年了,大家都非常自覺。”
吳錫斤今年45歲,有一艘108馬力的漁船,一直以來靠出海捕撈為生,近年更兼做起“休閑游。”他告訴記者:“在南海實行休漁第一年,我們當中一些漁民想不通。休漁期結束后,發現打上來的魚比平時要多,漁民們才恍然大悟:休漁和不休漁就是不一樣。”正是理解了休漁的意義、嘗到了休漁的甜頭,休漁已成為漁民的自覺行動,6月1日,我市的休漁對象都能自覺駕船返港。
漁業資源得到一定恢復
“客觀地說,經過9年的休漁,漁業資源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廣大漁民真正受益,實現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山漁政支隊隊長梁金海說。
國家有關部門所做的生產監測資料顯示,去年休漁后的8月份,三對雙拖監測船在珠江口海域漁獲總產量192噸,平均漁獲率410.38公斤/小時,比今年上半年1-5月份平均漁獲率155公斤/小時大幅提高。與2005、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8月份的平均漁獲率410.38公斤/小時屬于最高。
有關專家稱,每年春季,是海洋大多數魚類的產卵繁殖期,在產卵期全面禁漁非常重要。繁殖季節,魚類有相對集中的特點,保護一條魚產卵,同時保護幼體的生長,將大大增加資源的補充群體數量。
為了更好地養護資源,除了每年休漁,我省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設立珠江口幼魚幼蝦保護區,規定每年的農歷4月20日至7月20日,保護區內禁止拖網作業。每年休漁期間,我市海洋與漁業部門都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以改善近海水域生態環境和生物體系,增殖、保護與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漁業生產轉型成功
休漁十年來,隨著海洋和漁業保護意識的增強,加上漁業資源衰退等客觀現實的制約,中山漁民和中山漁業已在逐步轉型。
一方面,漁民轉產轉業。如休閑漁業,在市漁業部門的指引下,早從6年前開始,中山就出現了休閑漁業:就是利用原有捕撈漁船,改造為休閑游船,以搭截客人出海游玩、度假為業。中山全市目前共有19艘漁船從事此業。
“一年下來50—60個航次,每次利潤約500元左右,加上近兩年來政府有柴油補貼等相關扶持措施,不搞單純捕撈了,日子也還過得去。”漁民吳佳添說。
從保護海洋資源和減少海捕強度出發,國家早從4年前開始,對相關漁船實行強制性淘汰,政府給予補貼。近幾年我市淘汰的漁船達125多艘,100多名純漁民“洗腳上岸”,接受了政府的免費培訓,拿到相關技能證書。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員也走出了漁業。
一方面,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多年來,中山漁業早已走出“以海為本“局面,轉而以淡水養殖為主。
目前全市淡水養殖面積達30多萬畝,近十年來幾乎是每年以近1萬畝幅度增長。
養殖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調整,70%以上為優質、高值水產品,漁業效益逐年提高。憑著養殖業的崛起,中山已走向全省漁業強市之列。
“多年來,中山海洋捕撈業產值占整個漁業的比重就不足10%,現在更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梁培枝說。
淡出海洋,跳出海洋,中山漁業天地越來越寬。
中山漁民正逐漸淡出大海,轉產轉業;中山漁業“主戰場”也早已轉向淡水養殖,這一切,相信不僅是對海洋資源的主動保護,更是漁民走向幸福的有效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漁業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