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因海而興,歷來重視發展海洋漁業經濟。近年來,我市通過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擴大特色品種生產規模,大力推進效益漁業建設,做大做強水產品加工業,千方百計做好“海”字文章,大膽向“藍色國土”要效益。自2003年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以來,至去年底,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60億元,對比2003年增長約30%;對蝦、蟹、羅非魚、鰻魚等水產品還銷往國內大中城市甚至出口,出口創匯連年名列全省前茅。
“特色水產”形成一區一品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漁業的發展,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2004年出臺了《關于扶持漁業龍頭企業優惠政策促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從稅收、貸款、項目、用地以及品牌創立等方面給予扶持。從2004年起連續5年,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用于對市級以上漁業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基礎設施建設、水產品收購等的貸款進行貼息等優惠措施。
近幾年,我市漁業圍繞構建先進的水產養殖業、穩定的海洋捕撈業、發達的水產品加工業、活躍的流通業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漁業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形成了一區(縣)一品或多品的區域養殖生產特色。目前,已形成澄海紫菜、南澳萬畝貝類和龍須菜養殖區、潮陽鮑魚、牛田洋蝦蟹混養、濠江高位池養蝦區等。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到14024公頃,水產品總產量36萬噸。其中,養殖產量19萬噸,超過捕撈產量。發展生產的同時,狠抓水產品質量安全,全市建立無公害養殖基地31個,面積近3萬畝,獲得國家統一使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志水產品5個。全市累計制訂、修訂漁業標準31個,建成漁業標準化示范區10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區2個,省級示范區5個,市級示范區3個。
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近年來,我市努力提高海洋自主創新能力,先后成立廣東省(汕頭)區域性水產試驗中心和汕頭市海藻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全省第一個藻類專業開發機構,為我市海藻科研工作搭建了平臺,整合了自然優勢資源,推動魚、蝦、貝、藻等種類生態養殖新格局的形成;先后開展了《紫菜良種引進和培育》、《“榮福”海帶南移養殖試驗》等科研項目,為我市海藻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出口創匯連年位居省前茅
豐富的海產資源和技術優勢,為汕頭水產品深加工奠定了良好基礎。連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出口,水產品加工出口名列全省前茅,成為海洋經濟一大亮點。目前全市有水產加工企業62家(進出口加工企業38家),年加工量14萬噸。全市38家水產品出口企業中,有29家獲得美國FDA認證,8家獲得歐盟認證,11家獲得韓國注冊,2家烤鰻廠在日本備案。大部分出口企業擁有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對蝦生產線,僑豐集團、龍勝水產、鰻聯股份公司等6家企業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企業。全市擁有漁業類的廣東省著名商標5件、名牌產品8個。同時,我市著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流通業,全市已建成水產品批發市場11座,年交易量21.13萬噸,吸引了福建、海南、廣西和湛江等沿海省市水產品進場交易。2002年、2005年、2007年汕頭經受美國FDA專家的檢查,他們認為汕頭的質量保證體系非常有效,質量管理水平很高,加工廠能有效執行HACCP、SSOP,產品生產加工過程能夠持續保證GMP、HACCP體系的有效運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安全。水產品的質優味美更為汕頭贏得了更多機遇,使汕頭海鮮走向更多國家。幾年來,我市在面對美國對蝦反傾銷上,積極開拓其它國家市場,頑強尋找生機,增加了對墨西哥、日本、馬來西亞、加拿大、韓國的出口,新開辟了印尼、英國、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市場。
目前,汕頭已形成以加工出口企業為核心,以水產養殖業、捕撈業為依托,以對蝦加工、魷魚加工、魚片加工、鰻魚制品和罐頭制品為中間環節的水產養殖加工鏈,生產一系列具有汕頭特色的出口創匯拳頭產品。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漁業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