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浦北縣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加強服務引導,創新養殖模式,做大做強淡水養殖業。2005年,該縣淡水養殖面積44100畝,水產品總產量22103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和11%,名優品種養殖面積發展到1500多畝,漁業總產值3.29億元。今年第一季度 ,淡水養殖面積15705畝,水產品總產量4737噸,同期比增分別為3%、7%,產值3553萬元。淡水養殖已經成為浦北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加強服務引導 提供技術保障
浦北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淡水養殖業,把建立淡水養殖基地作為一項重點農業項目工程。該縣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組建養魚經濟協會,發動北部山區群眾利用山泉水種草養魚,引導庫區移民退捕還養,鼓勵機關干部職工搞種養。該縣健全了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全縣設有縣級水產站1個,鄉鎮畜牧水產站16個,重點漁業鎮配備1~2名水產技術員。同時,從各村委中選聘1~2名懂技術的農(漁)民為水產技術骨干,從而形成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
通過服務引導和依靠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民群眾紛紛投資發展淡水養殖,如樟家日新村委有80%的農戶發展了網箱養魚,戶均30箱,僅此一項,該村委農民年人均增收230元。此外,該縣還積極引進龜、鱉、桂花魚、單性羅非魚、斑點叉尾回等名優品種,推廣本地野生優勢品種中華毛蟹,不斷優化淡水養殖結構,取得良好成效。如龍門鎮陽山莊村米善斌投資20多萬元辦了一個家庭養龜場,年收入10多萬元。
小窩流水養魚 打響綠色生態牌
浦北屬丘陵地帶,尤其是北部地區山多田少。當地群眾充分利用終年流淌不息的山泉水,在屋前屋后開辟小山塘種草養魚。由于水質純天然,養殖過程無公害,養出的魚肉質甘甜、嫩滑、爽口,極大滿足了時下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市場前景廣闊。該縣緊緊抓住這個特色產品,及時注冊了“官垌魚”商標,并成立了官垌魚經濟協會,認真搞好產品的加工及流通工作,加強了與市場的對接,以官垌草魚為代表的北部山泉水魚美名遠揚,市場價格堅挺,保持在14-20元/公斤,群眾養殖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投資建塘(小窩)發展流水養魚。目前,全縣小窩流水養魚面積已達3800多畝,草魚年產量3040噸,產值4864萬元。同時該縣還大力推廣庫汊圍養、魚藕混養、魚鴨混養、上糧下魚、上果下魚的生態養殖模式,發展了無公害標準化養殖基地3個。
龍頭企業帶動 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
利用水庫大水面網箱養魚是浦北的一大特色,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形成了以小江水庫為重點的網箱養魚產業帶。去年以來,浦北縣緊緊抓住全區鼓勵大水面漁業資源開發的機遇,強化項目工作力度,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發展水庫大水面網箱養殖,加大了大水面漁業資源的開發。該縣先后引進北海宜利養殖有限公司和北海洪恩養殖有限公司到小江水庫建立了出口羅非魚、斑點叉尾回養殖基地。目前,北海宜利養殖有限公司承包水面10000畝,建成標準網箱5000箱,投放魚苗270萬尾,并積極籌建羅非魚苗培育基地和飼料加工廠、冷凍廠;北海洪恩水產公司承包水面3000畝,已建設完成網箱2000箱。隨著兩大公司的落戶建設,浦北縣已成為廣西目前最大的網箱養殖羅非魚生產基地。2005年,該縣水庫大水面開發養殖面積18700畝,同比增長9.8%,發展養魚網箱8300箱,大水面水產養殖產量8397噸,占全縣淡水養殖產量38%,大水面網箱養殖已成為浦北縣淡水養殖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