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青島晚報:在肉蛋菜、花生油、面粉、牛奶等生活必需品不斷漲價的背景下,青島市的海鮮不但供應充足,價格也連續走低,為改善市民生活立下汗馬功勞。在青島海鮮養人的背后,卻是青島市近年海水養殖的飛速發展。
市場
海鮮入冬價低量足
昨天上午,記者在團島農貿市場、大連路市場和小港水產批發市場看到,立冬以來海鮮供應依然非常充足。刀魚、小鲅魚、鼓眼、黃花、鯧魚、鱸魚、黑頭、牙鲆、海捕蝦、螃蟹、扇貝等海鮮占據了最顯眼位置。除了創近年價格低潮的螃蟹外,大部分小海鮮價格都不高。記者在市場上算了一筆賬,能購買0.5公斤豬肉的12元錢,可以買到2公斤小黃花魚,或1.5公斤刀魚,或2公斤小鼓眼,或1公斤鯧魚……就連活鮑魚、海參、海捕大蝦的價格都出現連續下降,海捕大蝦(每500克12頭)售價在120元/公斤左右,7元左右就能買到一只大鮑魚。由于價格便宜,記者在市場上看到,海鮮市場與肉市形成鮮明對比,海鮮市場人流擁擠,而肉市則人流稀少。小港水產品市場批發商告訴記者,到春節前海鮮市場價格不可能有太大變化。
市民
“海鮮不跟著起哄”
昨天上午,記者在小港碰到李兆河時,他準備去釣魚。談起今年青島海鮮價格低的好處時,他禁不住伸出右手手指讓記者看,幾根手指的指甲蓋有些變形。
他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初食物供應困難的時候,全家就靠在四方區后海挖蛤蜊等方式弄點海鮮補充營養,變形的手指就是當年挖蛤蜊的后遺癥。因為他不但要挖給自己吃,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
“海鮮總是養咱青島人!”李兆河感慨地說,現在物價不斷上漲,只有海鮮不跟著起哄,不但不漲價,還降價改善百姓生活。家住大連路的王學成一家,中晚兩餐必有海鮮,主要是小黃花、偏口、鼓眼等魚類,“排骨主要做給孩子吃,大人少吃一點肉,海鮮就成了主要葷菜。”王學成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天少吃半斤肉,多吃一斤魚,肉和海鮮上的支出不但沒有增加,還略有減少。
漁業
大海就是咱莊稼地
“一畝海域與一畝土地,誰出產的產品數量更多?”昨天,記者連續采訪了10位市民均未獲得明確回答。
現在最好的土地畝產小麥不過千斤左右。昨天,記者采訪市嶗山區東海灣對蝦養殖場了解到,一畝大棚養殖池可以放養15萬-20萬尾對蝦,成活率在90%左右,成體后40尾蝦足有500克。深水網箱面積有120平方米左右,深達7米,里面放養著鱸魚、黑頭魚等水產品。鱸魚生長最快,14個月后就成長到2公斤以上,一個深水網箱一次可產魚12500公斤。
“青島飛速發展的海水養殖保持了市場海鮮價格的穩定。”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永舉介紹,今年我市共放流中國對蝦5500萬尾、日本對蝦1.9億尾、牙鲆20.6萬尾、魁蚶1066萬粒、梭子蟹680萬只、海蜇1585萬頭,共計2.7億單位,比去年增加50%。這些放流苗為漁業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